提到“收到请回复”,相信很多人深有感触,不论你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在校大学生,在月末期初事情多的时候,这几个字,时刻拉紧着你的神经。
作为一个已经经受过无数“收到请回复”和发出了无数“收到请回复”的老学姐,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跳出高中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也冲出了高考的枷锁,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热情。那时候感觉如果不参加个社团学生会什么的都不算是大学生,于是寝室四个人都选了自己喜欢的社团,也努力进了学生会。但是刚开始的好奇心和热情没有招架住这铺天盖地的“收到请回复”。
作为大一新生,学院办公室值班是你,足球场上的观众是你,篮球场上的观众还是你,各种无聊的讲座充人数的是你,外联部拉过来的赞助需要同学扫码注册又是你,就连不知道转了多少回的谁家的亲戚的孩子投票也会有学长学姐们在群里喊上一句“帮忙投票啊”。
对,是你,是你,就是你。而每次定时定点的活动参加,通知的时候都会附上一句“收到请回复”。那时候我烦透了这恼人的“收到请回复”,中午睡的正香,突然被手机铃声惊醒,一看“十二点半,xx学院球赛,请准时到操场集合,收到请回复”,每次看到这样的短信都会内心狂躁、抱怨不止,却还是默默穿好衣服去做“一枚安静的观众”。起初对学生会向往的热情被这“收到请回复”冲刷殆尽。室友们也同我一样,烦透了这“收到请回复”。
很快,新一届大一新生来了,我们内心雀跃,“再也不用当观众了”。角色有了转换,我们从原来回复“收到”开始变成了我们最初讨厌的“收到请回复”的制造者。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短短两个“收到”在别人心中是多么的举足轻重。你的“收到”让我确定了你能参加这次活动,你的“收到”是我这次工作完成的句号,你的“收到”更是我对上一级学生干部的交代。我也不想让这恼人的“收到请回复”打扰你的休息,扰乱你的计划,只是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同时,你也是这集体的一员。学长学姐们也要向学院的领导老师汇报工作。
有时,我们缺少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来不会为对方着想。
不知不觉,习惯了“收到请回复”,也走出了“收到请回复”的时光,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学生会的任务、社团的活动逐渐淡出生活。只是偶尔班级有什么事情需要回复“收到”,学生离校统计、奖学金加分等等琐事依然会有那么几个人在deadline时还是不发信息,“网络也不上、短信也不回、电话也不接”,似乎人间蒸发一样。“六度人脉”理论此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现在,作为一名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在面对很多错误时,老师会想“算了,他还是个孩子”,同学会想“反正也没出什么差错”。在很多消息通知的时候,你没有回复,班级干部还是会想方设法的告诉你室友通知你。逐渐地,你养成了这个习惯,那工作时会怎样?还会有人照顾你吗?你或许心里反驳,我到工作时肯定就不会这样了,对于这样的狡辩,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能祝你一切顺利吧。
最后,想说一句,在看到“收到请回复”时,回复一个“收到”,两秒钟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