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连载)
(作者:傅不思;摄影: 水梅子;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51104/25d193459272bf69.jpg)
过去,从城里出城墙,过东门大桥就是牛王庙、牛市口,一出牛市口就是成都外东第一乡场“沙河铺”。沙河铺地处董家山与塔子山之间,听老人们讲,明清时是一座军事上的关隘或屯堡。
在我记忆中沙河铺是一个小乡场,住户以房为铺形成街道,由低处的上沙河铺往上连着下沙河铺。沙河铺道路不宽,百十来户人家,记得有家铁匠铺、两三个幺店子,街边上就是“沙河铺小学”。沙河铺背后靠场边有家“血精厂”,再往东走有个大堰塘(大观堰),塘边上有一座大型汽车修理厂。再往东就是狮子山,山边就是抗战期间疏散到这里的四川大学的教育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另立门户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
几十年的光阴,新旧变迁,在我心里留下抹不去的沙河铺旧事。
沙河铺干娘家背靠董家山,小沙河就在屋旁边,门前有条长年不断的小溪,随便在溪流上放一张“虾耙”(专门捕鱼虾的工具)或家用的“筲箕和撮箕”,一个小晌午就会截半盆小鱼虾。困难时期城里人粮食供应紧张,几乎没有副食品,肚里是涝得慌,饭从未吃够过。来到干娘家就会喝到鲜美的鱼虾汤,权当“吃嘎嘎”(注:肉)。每次到干娘家奶奶和我都会花上半天时间,捡一脸盆小鱼虾,在柴火锅灶上烘干带回城里,母亲看见后总会露出笑容,这些现在猫狗都不吃的东西,那时我们把它当作“高级营养品”,三五斤干鱼虾每天放一把作为“俏荤”放在菜中,带回的干鱼虾我们节省着吃,起码要管十天半月。后来我干娘进城也给我们炕些干鱼虾,用提篼提进城。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我感觉再好吃的鱼和虾也比不上那时干鱼虾的味道。
(下篇:《河鸭棚子进成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