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同的刊物和名家发表自己对前几年红火的快乐教育的看法,认为快乐教育误人子弟,在孩子该吃苦的年纪放松了对他的鞭策,只顾快乐,而没有挖掘出他应该有的潜力,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从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年纪。甚至有些家长痛心疾首,捶手顿足表达了这种懊悔。
快乐教育真的有错吗?
我认为是家长对“快乐”二字的错误的理解。
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就是无忧无虑,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其实这是浅层的快乐。
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拥有的是另一种快乐。
了解自己的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每天的进步。
作为孩子来说,他是需要有成就感的。这份成就感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他尽了自己的义务,承担了自己责任,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我们对孩子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模糊的,我们剥夺了他的权利,也让他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难以承担的负担。
由于中华民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我们赋予了一个孩子成长过多的附加值。我们逼着孩子学习必须优秀,我们逼着孩子必须要考名校。因为那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一个家长的荣耀,学校的荣耀,孩子的荣耀,甚至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唯一标准。于是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到孩子自己都把它当做是唯一的重要的任务。苛求、求全责备、必须冒尖……成了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沉重的负担。
此时快乐教育是多么的必要。
但是我们往往矫枉过正。以为快乐教育就是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负担,轻轻松松,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
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收获”——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认可……而这份收获是需要艰辛的劳作的,体力上、智力上。
所谓的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收获更多的友情,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认可。“力所能及”,既不是力所不及,也不是空有余力而不尽,应该是尽力而为。让孩子在尽力而为中感受到成长的收获,成长的快乐,心灵的满足。
为什么学校和家长对快乐教育曾经趋之若鹜,而现在弃之如敝履呢?
归根结底在于对“苦”对“幸福”的认识的错误。
出门上班,离家打工,这些都是苦吗?难道我们没有感受到这上班与打工里面的快乐和幸福吗?上班、打工、种田,我们付出的体力,付出了智慧,但是我们收获了能力的提高,收获了充实,收获了金钱,让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家人衣食无忧,这难道不是幸福吗?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这个工作中却只看到了付出,没有看到收获,于是感觉到的是苦。
这样苦他们为什么依然要付出呢?他们认为这个这份苦是为了家人和未来,他们一直在煎熬。
正由于他们不能从苦当中去感受到苦中的乐,苦中的收获,苦中的幸福。所以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苦,不懂得教孩子在苦当中去感受到收获与快乐。
现在人们之所以抨击快乐教育,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年没有吃过苦,以后就要吃苦。他们认为要忍一时之苦,就可以享受一生的幸福。
可是却没有想到没有正确的吃苦与幸福观,他永远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人们都以郎朗的成功为例,认为郎朗现在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为当年吃了别人无法忍受的苦。那么郎朗也会是这样认为吗?他当年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是苦而没有收获快乐、幸福与满足吗?
所以学会在劳作当中享受收获,享受快乐,享受幸福。
正是由于我们对吃苦的嫌弃,弃之如敝履,我们根据吃苦的程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最吃苦的人是最下等的人。我们唯恐自己的孩子成为将来最吃苦的人,所以我们拼命地逼着孩子在成长期吃苦,让孩子在本该健康成长的时期,承载着难以承受的压力与负担。
快乐是吃苦中的快乐,是付出的快乐,收获的快乐。
吃苦,苦中必有乐,那是收获的快乐,真正的心灵的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