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在临床运用中,不少大夫对主症的辩证,各有不同。有主少阳,有主少阴。实则,主症“转机”,少阳和少阴皆具……
柴胡半斤(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两(苦寒)、牡蛎二两(熬,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姜赧习阅:此为方剂的成分、药性及用量。临床时,大夫应根据病人病症、用药时节、生长环境等做及时调整。此项的把握,颇为考验大夫功底。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姜赧习阅:此为汤药的煎煮方法。当下,服用中药,大部分人对中药的煎煮极不讲究。甚至有人用铁罐煎药,无异于服毒。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姜赧习阅:此为病症。此方,近代的临床运用颇为曲折,效果并不明显。其主症是少阳还是少阴,颇有争论。到刘渡舟教授提出,少阳兼太阴之证,方才运用得到,起到奇效。
编外延读: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渡舟老先生(已故),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尤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治疗的病症和运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临床运用得非常好。
刘老大夫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刘老大夫在其医学专作《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
某人拜服的是,刘老大夫将此方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提出“胆热脾寒”,是为创举。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
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大夫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并取得神奇疗效,可见其对于古代经方理解非一般人所能领悟。
PS:华夏屹立数千年,医道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明之一。自古就不缺少好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只不过后人在领悟和运用上,不得其要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