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残几时休
301年正月,司马伦称帝。三月,齐王司马冏聚兵反之。经闰三月而至四月,司马伦东路军和北路军都遭惨败。其东路军孙髦、司马谭、孙辅部覆灭;张泓损失严重,但仍然有一定战斗力;司马雅部未见描写,损失不详。而司马伦的北路军则全军覆灭,大半溃散,小半战死,主将孙秀、许超等全部逃回了洛阳。
武装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司马伦和孙秀就像被敲掉了牙齿和爪子的豺狼,变得不知所措了。北面,得胜的司马颖大军六七万人(其第二次南征出动了八万精兵,考虑可能的损失,估计还有六万左右)即将兵临城下;东面,齐王司马冏还有数十万大军(虽然战斗力并不强,但是,声势吓人)只需轻轻一推,弱小的张泓部就会完蛋。
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面对危局该如何应对呢?无可奈何之下,由司马威提议,孙秀紧急召开了台阁会议,纠集亲信研究对策。会上,有的人主张收集余众,背城一战。结合《晋书》来看,就是要把洛阳城四品以下官民家里头,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集中起来,与敌兵死拼。
结果,这个建议传出去后,差点引发守城部队集体哗变。当时,洛阳城里头还有上万亲卫军。他们听到这样的信息后,脑子都炸了:我们当炮灰还不够,还要把我们满十五岁的子侄都推到鬼门关吗?他们一度计划劫杀孙秀。
这个建议就不了了之了。既然不能战,那就只有逃跑了。于是,有人提议往荆州逃跑,去车骑将军孙旗那里避难;还有人提议去孟观(原来是贾南风的功狗,现在则忠于司马伦)那里避难。孟观在淝北,握有兵权,他算得上比较强的将才。
应该说,司马伦、孙秀作恶太多,已经难以保身,逃跑未必能活命。不过,如果他们果断选择逃跑,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还能多活几年。但是,惶恐无计的孙秀,觉得孙孟观未必可靠,故而犹豫不决。
他兀自徬徨无计,而司马颖和司马冏却在一天天逼近洛阳城。终于,大难临头前,他们内部要起变化了。左卫将军王舆,尚书广陵公司马漼(琅邪王司马伷第四子)见风使舵,决定杀掉孙秀,活捉司马伦,向成都王和齐王投降。
于是,他们在公元301年农历四月辛酉日这一天,领着本部军马七百人,从南掖门杀进了宫内。大家都不愿意跟着司马伦、孙秀往火坑里跳,见有人挑头,谁不乐得响应?三部司马数千禁军随即加入了他们,表示愿意听王與指挥。
王與见三部司马都听自己的,当然大喜。他立即命令他们分守宫门,不要跑了孙秀、司马伦及其亲党。随后,王與就领着七百亲兵包围了中书省,要杀孙秀。
孙秀在中书省办公楼里听见外头乱纷纷,就知道末日到了。他赶紧命人关死省门,想作最后的挣扎。
王與唯恐有变,就让亲兵登墙攻省,并往中书省办公楼里面扔火把。古代主要是土木建筑,最怕烟火。王與这一招可真灵。整座高台呼呼冒火,黑烟向所有楼层和内院弥漫。孙秀等无法继续躲藏,只得冒烟突火,越墙而逃。
孙秀、士猗、许超完全是没头苍蝇似的乱跑了,惊惧之下,绝望之下,他们早已失去了理智。他们三个刚跳出了,就被王與的部将赵泉发觉了。赵泉手起刀落,砍了他们三个的脑袋。
杀了这三个,王與领人又搜杀孙会,前将军谢倓,黄门令骆休,司马督王潜,尚书左丞孙弼(孙旗长子)。这下可算把司马伦的党羽来了个团灭。
司马伦本身是个毫无本事的庸人,除尽了其爪牙,再对付他这个光杆司令,就太容易不过了。
王與包围了云龙门后,并没有用武力解决司马伦。司马伦毕竟是宗室,他是不敢自行处置的;再者,司马伦为皇帝、齐王所深恨。把活的司马伦交给他们,更能结其欢心。
王與派了一个人,进到皇宫里面,去给司马伦传话,让他下令迎回惠帝。看来王與很有政治头脑,他既不自己杀司马伦,也不自己进去捉他,而是先逼他退位,还政于司马衷,以后再收拾他。这样,他造反的理由就无比正当了。
已是孤家寡人的司马伦自然不敢不照办,他马上就发布了“命令”:我完全是被孙秀误导,一时头脑发昏,才走上了不臣之路。现在孙秀已经被诛,我们应该让太上皇复位。我司马伦情愿高老归农,从此不问朝事。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司马伦何等贪生怕死,到如此地步了,还幻想躲过一死。
司马伦下了命令以后,他就带着家眷搬出了皇宫,住回了原来的宅子。司马伦当了一百多天皇帝,何等风光?到而今,欲为贱民犹不可得。等待他的只能是不醒之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