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散文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

作者: 净意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8-05 00:56 被阅读0次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前看一部电影,忽然又想起来,名字已经不记得了。

    那时候正急切的想解决一些困扰,带着极大的热情与好奇,学习心理,疗愈创伤,探索原生家庭,以期解决我的困扰。就在那段时间看了很多很多电影,奇奇怪怪的,有能看懂的,也有怎么看也不懂的。

    这部电影里的爸爸脾气暴躁,孩子把自己唯一的伙伴,一只小狗,溺死在盆里。电影里一个画面显示的是孩子在虐狗,他淹死了它。没有画外音,也没有解释。

    到电影后面男孩已经长大,与人对话,说起他小时的那只被他溺死在盆里的狗,那小狗是他黑暗童年唯一的光和温暖,唯一的伙伴,也是他最在乎和珍惜的。

    他在讲述这件事情时,没有说他杀了小狗。相反他说他是在保护狗狗,他害怕脾气暴躁的爸爸,喝醉了会伤害他的伙伴——那只小狗,他就提前把狗淹死,在他心里这就是一种保护。

    在看电影时,这样的剧情在我心里闪现,小时候老爹也是脾气暴躁无常,我为了保护弟弟妹妹,最经常说的就是别出声,怕他们的声音吵闹,激怒老爹,白白被揍一顿或者被凶一顿。

    后来是对我的孩子,怕孩子打架,吵闹会让他们爸爸心烦,换来一顿训斥。通常我都是提前训斥他们,威胁等等叫他们安静。那时候我认为我认为的都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了。再再后来在我空白的情绪中心找到解药后,那真的不能再真的真,也烟消云散了。原来是我空白的情绪中心放大了别人的感受,而做出的过度反应。

    看电影也是个很不错的看见自己的方式,可以摆在那里铺开给我们看到。这个电影就让我看到了那隐藏在恐惧被后的爱。而这种爱,是以一种并不健康的方式给出去的。

    我们很多潜意识确实不容易被看到,我们做一件事的驱动也不常能被觉察到。

    通常做一件事的出发点要么是爱,要么是恐惧。明白这点就很好去觉察区分,我们给出去的是什么了。可以时常觉察言语背后是爱还是恐惧。

    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出发点是来自爱,还是恐惧。为什么道理都对,对方却并不认同,那就要看出发点是什么了,是恐惧的会带着某种限制的味道,是爱的更多让人感受到的是允许。

    尤其是在养育孩子上,哪怕孩子做错了,在外面受了打击,我都会支持你,我也允许你去外面吃苦头碰壁,因为那都是学习的方式。你吃了苦,我陪着你,我安慰你。

    我爱你,不需要以提前让你吃苦的方式,叫你避免如何吃苦,而是给你一个可以面对挫折的底气和勇气。给你一个受了伤可以回来疗伤的空间。

    如果,遇到孩子做你不理解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做:

    你是,没关系,让她再试一试!

    还是,哦不,不能让他犯错!

    遇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执着给孩子吃饭的妈妈,原来有一个吃不饱饭的童年,每次送娃迟到,自己就焦虑不安,是因为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这种不知不觉的事情太多了,没有觉察到的时候,就像有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一样,做出无意识的,重复的应对模式。

    回到自己,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这里,不是要让他/她/它做了什么改变,好让我安心,而是直面内心的恐惧。

    关注点放在自己这里,不是一味的要求自己变“好”,而是也可以变“坏”哦!

    当你做某件事情时,别人劝阻你,你如果能看到他背后的用意不是阻止,是希望你安全。

    你理解了他,你放下了跟他的解释或者是辩论,这是放下。

    你没理解,你劝说自己放下吧,那叫做压抑。

    先一点点把自己梳理清楚,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也慢慢清晰起来。

    这篇短短的文章写了好几天,还是没有写完,原来是素材还不够。前天朋友来我家,聊天时讲了一个故事,拆弹的故事,上司为了锻炼士兵心态,故意在他不知情的状态下给他设置障碍,看似也是为了避免让他吃苦,提前给他点苦头吃。但却跟前面举的例子完全不同。他们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不放大一面,也不忽略另一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gp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