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作者: 成大侠 | 来源:发表于2016-06-05 09:37 被阅读0次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我一直认为,总是对童年和过去念念不忘的人,内心都是善良而柔软的,即使我曾那样痛恨阿米尔的自私和懦弱。

    读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心中反复想起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村上春树曾说过,如果把人内心的层次比作一栋楼,那么一部好的小说所能给人带来的共鸣处,应该是地下负一层甚至负二层。而这本《追风筝的人》所带给我内心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是作者胡塞尼的处女作,虽然是小说但我认为对于历经阿富汗战争的美籍阿富汗人,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一部分的亲身经历,否则我无法相信能把心理刻画的如此细腻生动让人无法自拔。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故事的历史背景便是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历时9年多的阿富汗战争,当时阿富汗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故事以第一人称阿米尔的自述展开,在阿米尔的童年喀布尔还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他和父亲住在一个漂亮的房子里,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了,比他小一岁跟他喝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哈森是仆人阿里的儿子,而哈森的母亲则在他出生不到七天就跟别人私奔了。阿米尔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而哈森学会的第一句话则是“阿米尔”,这似乎就已经预示了两个人的命运——阿米尔为得到父爱身负罪孽,哈森为了阿米尔最终失去生命。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游戏看电影,阿米尔常常在树下给不识字的哈森读故事听,哈森则常常站在阿米尔前面为他抵挡欺负他的人,但是一向严厉的父亲对哈森的偶尔关心让阿米尔心生妒忌,于是他将哈森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他甚至常常嘲笑哈森笨不识字,而事后就把自己不需要的玩具赠与哈森以此来平衡自己内心的愧疚。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用精湛的技巧隔断了对手的风筝顺利夺魁,在看到父亲的欢呼后他下定决心让哈桑为他追到最后那只风筝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在哈桑拿到风筝时却被凶狠的阿塞夫威胁,哈桑知道这个风筝对阿米尔的意义,最后被安赛飞强暴也没有交出风筝,然而这一切都被躲在旁边的阿米尔看见,可是生性懦弱的他没有勇气站出来阻挡悲剧的发生,同时他自私的想要得到风筝挽回父亲的爱。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开始对于阿米尔的懦弱和他对哈森的伤害我都是同情的,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曾经也伤害过别人,所以我理解他送小礼物给哈森来缓解愧疚,我也知道伤害别人更加受折磨的其实是自己。但是不得不说我对阿米尔是失望的,甚至痛恨的,因为他的懦弱和自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眼睁睁的看着哈森被人侮辱,并且设计陷害哈森偷了他的手表要把哈森赶出门,即使我知道那是因为他在生日会上看到哈森端着咖啡伺候强暴他的阿塞夫,并且在听了拉辛汗赶走自己心爱的侍女使她不受家人伤害的故事后受启发才设计赶走哈森,使他摆脱阿塞夫的阴影同时那也是他自己的阴影,但是在哈森亲口承认他偷了阿米尔故意塞在他床下的手表时,我同阿米尔一样真正爱上了他,同时更加不能原谅阿米尔的所作所为。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书中有几处相呼应的设计非常巧妙,即讽刺又具有戏剧性。在哈森和阿里离开几年后战争爆发,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在路上“俄国佬”提出要车上抱着孩子的夫人陪她睡觉才能放车通行时,车上所有的人包括那个女人的丈夫都在沉默,只有阿米尔的父亲站起来反抗,懦弱的阿米尔却拉着爸爸的衣角求他回去别再说了,父亲愤怒的大吼:“难道我什么都没有教过你吗?”此时那个“俄国佬”的枪口已经抵在父亲的额头上。父亲为了不让一个于陌生的女人遭到强暴不顾自己的生命奋起反抗;而阿米尔竟然能够眼睁睁看着一起长大的哈森被人强暴,这多么讽刺,而父亲之前的种种善行其实也是为了赎罪,就像后来拉辛汗说的:“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于是父亲获救了,而阿米尔则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真心,即使之后在美国生活多年他依旧饱受折磨。

    多年后阿米尔在拉辛汗的电话中因为一句:“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重返喀布尔。得知哈森为了保住主人的房子与妻子双双遭受塔利班的枪杀,阿米尔绝望的一次又一次喊着“不!”而更让他绝望的是,拉辛汗告诉他哈森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愤怒的咆哮冲出房间。哈森死了,他将要背负着罪行继续让它折磨自己的下半生吗?可哈森的儿子还活着,他要去救出哈森的儿子——索拉博。在救索拉博的途中他们见证了这个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和四处可见的暴行,最后他见到了备受摧残的索拉博,而施暴者正是多年前伤害哈森的阿塞夫。更巧合的是童年时哈森为了反抗阿塞夫的欺压曾拉起弹弓声称要让他变成“独眼龙阿塞夫”,而哈森没有做到的事情竟然在多年后他的儿子索拉博做到了。为了夺回索拉博,阿米尔决定跟阿塞夫决战,当他的肋骨被一根根打断时他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就在阿米尔快被打死时,索拉博拉起弹弓朝阿塞夫的左眼射去。最终他们获救,但是阿米尔的上唇撕裂被缝合——就像哈森的兔唇。故事中对于战争后的国家和暴力当政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满目疮痍的城市,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难民,为了维持生存而卖掉孩子的恤孤院,还有拿着自己断掉的腿与买家讨价还价的人——那是将一家人一周的口粮。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原本答应索拉博不再送他去恤孤院,但是为办带他回美国的签证不得不背叛他的诺言,索拉博不能接受回到恤孤院的生活选择了自杀,虽然抢救过来,但是从此索拉博不再说话,回到美国一起生活之后阿米尔从没有放弃对索拉博的付出,就像当初哈森为他不求回报的付出一样,当阿米尔重新给索拉博表演他放风筝的技能并且漂亮的隔断对方的风筝时,阿米尔看到他嘴角轻轻勾起的微笑,那微笑稍纵即逝,但是阿米尔非常开心,他认定那个笑就是春天来临时融化的第一朵雪花,是的,阿米尔始终相信,春天会来的。他问索拉博要不要他追那只风筝来给他,索拉博的喉结颤动着没有出声,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回头向风筝奔去。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再次让我泪流满面。这是一个细腻的,悲伤的,又温暖的故事,这是一个救赎,是完成一个男人的成长到成熟。

    我不得不佩服故事中的拉辛汗,他似乎可以洞察一切人性,真正拯救了阿米尔的不是哈森不是索拉博而是拉辛汗,因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引着阿米尔一步一步走进他的圈套。他深知阿米尔的善良和懦弱,他也深知他饱受折磨,于是他告诉阿米尔哈森的死,哈森的身份,还有哈森唯一的儿子,他说白沙瓦有一对夫妇可以收养索拉博,可是最后得知白沙瓦根本就没有那对夫妇。而事实证明,亲手抚养哈森的孩子,为那孩子不求回报的付出便是对阿米尔最好的救赎。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你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踏上那条路?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qr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