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兄弟姐妹们约好了,陪着婆婆回老家看外公。山高高,路长长,小家伙一定要跟着去。收拾妥当出门,已经十点多了,一路上欢声笑语,2个多小时的车程倒是不无聊。下车后,在门口见到老人家,瘦了许多,但看到年轻人,眼色里掩不住的喜悦表露无疑。
让家里的小辈儿将客人迎进门里,自己熟练地泡起药茶。待大家在露天的门廊里坐定,老人家便开始一边问候,一边奉茶,连小朋友都不曾怠慢。不一会儿,年龄相仿的小娃们已经玩在一处,三人一排凳,轮流玩狂暴飞车,一会儿惊呼出声,一会儿齐声叹息。邻居们也来了,热情的说着家乡话,仿若经年未见的老友,寒暄着不曾忘却的家常,又似有试探。
我这个不懂方言的外来媳妇,听着近前的喧喧闹闹,竞生出些山村娴静的感觉。我坐的外廊位置,正冲着院门,站起来远远望出去,远阔深蓝的天空中,白云散漫,仿佛悠悠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又像即将出门远行的游子,欲行欲留,踟蹰不前;云下是远山,绵延悠长,高低起伏;山上覆满树,风一吹,簌簌拉拉,挨挨挤挤的,仿佛是律动的唱诗班,欢快的紧。
吃过午饭,小娃们许是玩腻了电子游戏,勾肩搭背地跑到村后头。村里的亲戚们是见怪不怪了,我这外来人还是有些不放心,追着小娃们的背影跟上去。
三人落脚在两栋未建成的建筑前,看的出是两家三层民宅的框架,没有共墙,中间隔了不足半米的缝隙。两个稍大点儿的爬上框架的二层,从左边一家,跨过缝隙走到另一家。如果在地面上,跨过一条半米的沟壑倒是没什么,但在离地3米多,没有护栏的阳台上跨来跨去,还是让人捏一把汗。由于是晌午,四周没人,只有我一个大人和三个娃。说实话,真的有些担心出意外,但还是忍住了。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无所顾忌的从一个麦堆跳到另一麦堆的场景,虽然弄的满身臭汗,麦秸秆粘了一身,奇痒无比,但那种小小胜利的感觉难以言喻,鼓舞着小小的勇士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超越。直到长大成人,我仍怀念那些勇敢无畏。
不知是对是错,我表扬了他们的勇敢,而我城里长大的儿子,躲在我身后,一个劲儿地呼喊:“会掉下来的,会掉下来的!”他甚至不敢爬上二楼往下望一眼。
小勇士们下楼后,在一根柱子的沙堆里,掏出一包油纸包好的可以摩擦点火的轻型炮仗。一人一把开始噼噼啪啪地玩开,创造了很多花样,比如固定好可乐瓶子,尽量丢的时候对准点,可以将瓶子炸飞,或者丢炮仗的时候顺便丢些沙或者石头,或者油纸,我理解他们想看天女散花。小的时候我也玩过,最熊的孩子喜欢炸牛粪,远远指着被沾一身臭的过路人肆无忌惮地笑。可真是畅快啊,而我城里长大的儿子还是躲的远远的,炮仗一炸,他就一抖。
终于有个儿子可以参与的游戏了,拾俏儿(用小块石子五个,以手拾之,或掷空中以掌承之,变幻多端。石子有在手者,有在下者,有在上者,口中作歌,随手势之缓急。偶有错落,则让他人为之)。我小时候可是个高手,一把棱角分明的青石块,不多久就被磨成一副浑圆,个头相当的游戏档子,大家可以互相交换,交流玩耍心得。那时候,谁的手掌边磨出茧来可是无上光荣的事情。不像现在,小家伙接不住石子,被敲疼了手,放弃;三次五次不得,放弃;被地板的沙子磨伤了手,又放弃。
天太热,招呼小朋友们回去,路过路边窄窄的河沟,小家伙们提议打水花,于是一人两手,满把的抓着石子。排着队,比赛看谁敲的水花大。不一会儿,石子用完了。村里小子来回取了两趟后突然大喊一声,我想到办法啦!然后将T恤用力往下扯一扯,在身前形成个布兜,将石子放进去,再运至河沟边,可以用很久。儿子看了,哈哈大笑着,看到母亲默许,也学村里小孩的样子,不停地叫着,我是袋鼠妈妈。村里小孩儿稍大点,说自己是男孩,是袋鼠爸爸。儿子很认真地告诉他:袋鼠爸爸没有育儿袋。
回程有个大陡坡儿,男孩们非常兴奋,忍不住飞奔,可往往刹不住就到了十字路口。我一直提心吊胆的堵在末尾的交叉处,时刻保护着,却不想喝止他们。要知道对钢筋水泥城堡里的小孩来说,这样痛快淋漓的刺激可不多见啊。
我想起吉佛·图利的“工匠学校”,他认为适度的冒险会促使儿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的能力。他的实验夏令营需要父母写下“我已经了解到我的孩子在参加夏令营过程中有受伤或者死亡的风险”,而他总结学员回访时总结道: “他们能清晰地记得做过山车,非悬挂式滑翔机以及乘帆船和骑摩托车的细节,这些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源于这些经历的哲理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而今天,我几乎被这种观念说服了。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而人不犯险尝试,怎会有机会深夜痛哭呢?孩子,我会尽己所能护你一生平安,但从来不愿你此生唯有平淡。
嗨,去探索吧!去尝试吧!生活不只是平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