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8273/3a91e7a0af0df4a0.jpg)
看过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活着》的作者余华笑着说,之所以文学评论家们说他的文章语言简洁,是因为他本身认得的字儿少。众人哈哈大笑,连主持人董卿都讶然,皆以为是笑谈,纷纷赞他幽默,或是谦虚。
我反倒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事实,或是事实的一部分。作家用它,来告诉我们一条写作的真理。那就是,所有成功的写作并不是因为准备得充分;而是因为有了想要去远方的念头,就快速上路了。
余华坦言,自己最初写小说,也不是什么都懂。他就找来一本《人民文学》的杂志,看看人家书上面有什么可学的,甚至标点符号如何使用,也要一一考究。
这使我想起,我小时候写作文的事儿。
我记得很清楚,三年级我们开始学写作文,第一篇作文让写秋游。全班五六十来人,齐齐地抓耳挠腮,甚为恼火。我心里其实也打鼓,不仅因为这是头一回写作文,还因为对“秋游”并没有什么体会。农村孩子,虽说每天见山见水,可正儿八经去游览的时间或闲情,几乎是没有的。
这时,我灵机一动,翻开书包里的那本名为《阅读》的书,仔细翻看起来。这一顿翻很值得,我很快找到一篇写游览长城的文章。尽管人家是写爬长城,我只能写爬山头,但道理是一样的,都是记一次旅游。因此,我看完后便已成竹在胸,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作文。当时很小心,为避免有抄袭的嫌疑,我只使用了别人的思路,尽量不用同样的词句。写完之后又思索一番,设计了一句歌词的开头,再将结尾的陈述改为了问句,这样就和那篇文章大大的不同了。
也不知我当时如何那么聪明,不懂套路竟然能使用套路,大概急中生智确实是真的。后来,我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还张贴到了墙报上,让我结结实实美了很久,也使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
除此而外,老师公开点评时的一句话,我也仍然记得,并用它来教我的儿子。他说,最初写文章,就是要懂得借鉴,也许是借鉴一篇,也许是借鉴两篇三篇,甚至更多篇,只要运用得当,就不愁没有好文章。后来的后来,我读过一些书,才算明白,天下文章本一家。
其实,只要我们敢动笔,就一定有文章。好不好倒在其次,但至少写出来已经和写不出,或者不写出产生了差距。如若恰好写得不错,那就更是莫大的鼓舞了。所以,写,才是写作唯一的秘密。
因此,余华说当年写小说时认字少,我并不觉得是幽默和谦虚,我只觉得那是勇气。是敢于自嘲的勇气,更是敢于朝心中的梦想进发的勇气。这种勇气,我希望我能有,并且能一直有。也希望每一个对文字有感觉的人,都能怀有这份勇气。
怕什么呢?恰如余华说完文章开头的话后,补充的那句:这已经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