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转学的时候,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想和我现在的小朋友在一起上学。”
确实,两年的共同生活让他们成了亲密的伙伴。
从他们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全班同学一起站在教室里大哭,他们看到彼此最狼狈的样子。他们一起上厕所,男孩子会不小心尿到彼此的裤腿上,老师大叫着小心,他们却乐在其中。他们时而打架,不久又会和好如初,日复一日间,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他们在教室里,和自己要好的伙伴玩耍,聊着密谋的小秘密。他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发小,他们的友谊最纯粹。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清澈、脆弱,他们经不起环境的突然改变,如果突然之间给孩子转学,让他们离开自己磨合适应了两年的伙伴,一下子把孩子扔进一堆不认识的小朋友中间,也许对于钝感十足的孩子来说,会很快适应,但是对于生性敏感的孩子,这种感觉真的无异于父母离异。让他们有种被舍弃的感觉。
年轻时,我们都有各自的梦想,但自从有了孩子,我们的梦想会被淡化,会让位,让位给孩子。我们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老板、领导、明星,培养成德才兼备、性格健全的全才,所以我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给孩子请辅导老师,送孩子上兴趣班,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我们不惜花重金给孩子转学,让他学得更多。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生性敏感的孩子大多适应性较差,在陌生的环境中很拘谨、很胆小,我们不能只专注于孩子的智商培养,忽略了孩子的情商。
就个人观点,我宁愿要一个学习不好但性格健全的高情商孩子,也不要孩子高分低能。因为今后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当他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我希望他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利用好自己的情绪,而非被情绪左右,面对困境的时候不知所措,只会喊妈妈。
因此,如果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机制,接受了这所学校的同学老师,即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微微差一些,我也不赞成给孩子转学。我要说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校关系不大,他的成绩最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的方法、力度。其次是周围孩子营造起来的学习环境,在全班几乎所有孩子都只知道玩的环境里,如果不是意志力非常的坚定,梦想非常的清晰,很难坚持好好学习。
所以说,只要学习环境不差,孩子找对学习方法,并且持之以恒足够努力,就肯定没问题,没必要非找数一数二的学校就读,全世界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不见得都是哈佛牛津毕业的吧!
也就是说,我们家长重视的应该是孩子的情商塑造、以及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抓起,俗话说的“三岁定八十”一点不假,足够的爱和陪伴才能塑造一个性格健全、思想健康的孩子,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是让孩子乐观积极的重要因素。我们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不要总是抱着手机不停的刷。十年之后,当你的孩子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的时候,你不要打他,因为那是你玩手机玩的,你玩手机,孩子看电视,老婆做家务,相互之间没有交流,没有陪伴,孩子的性格何谈塑造?
当一个孩子的童年里没有美好的回忆,他的一生都是残缺的,他的生命都不够丰盛,成年后他可以自己买很多东西,但补不齐童年的回忆,因为他的回忆里都是父亲咣当一声关上的卧室门,和母亲操劳的身影,童年陪伴他的,唯独有电视机。
总而言之,就是转学不要盲目跟风,首先要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目前就读的学校很差劲,非常不利于他的性格塑造和学习进步,可以转学;如果因为举家搬迁离开一座城市,可以转学;如果是因为“孟母三迁”之类的理由,可以转学,只是转学之前,请家长多费些心思了解一些可以选择的校区。
首先,要带着到学校实地考察,和那里的学生老师交流一下,毕竟通过一个人的聊天举止,是可以对他的三观窥见一斑的。
其次,要了解这所学校的背景和教育详细历史事件,如果说一个学校的大学升学率是99%,而这99%的成绩全部来自于留级生;或者学校的学生成绩在所有学校中位列前般,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几乎不教什么,全部指望孩子上自费补习班,对于这样的学校,你就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是最好选择其他学校。
另外,对于跑校生,住所最好距学校越近越好,除非你可以天天开车接送他上下学,但是那样,会给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妈妈天天开车接送我,我学习还不好……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对于住校生,最好看一看学校的宿舍,虽然都说“苦学生、苦学生”,但是在客观条件我们可以改变的情况下,你为什么要将孩子的意志力浪费在冬季清晨“鼓足勇气从冰冷寝室的暖和被窝里爬出来”呢?
还有,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可以看看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师办公室,你可以浏览图书馆的书架上是金庸、古龙,还是马克思、爱迪生,你可以观察教室的办公桌上是《职场升迁法则》还是《青少年心理学》,这些细节都能表现出这所学校的氛围。
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同时,要好好的帮助孩子度过刚刚转学后的情感过渡期,告诉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书信和原来的伙伴联系,并给予更多关心和陪伴,(关心而非代劳,陪伴并非监督),多放下家长架子像朋友一般的谈心,了解孩子的困惑,于大人而言很小的事情,孩子可能认为天都塌了,所以要学会用自己的阅历帮助、鼓励孩子,教给孩子做人的方法,而非强硬的管控,和周而复始的那句“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