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作者: 乔的园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17:52 被阅读0次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这里有五把生活中常用到的剪子。请花大概60秒的时间仔细看一下这些剪刀,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为什么剪刀D特别适合剪脚指甲?

    剪刀的基础特征:两片刀刃、两个手柄、中间有一个连接刀刃的螺钉。同时也不难想象出使用剪刀时一开一合的样子——咔嚓咔嚓。

    这是我们常规的认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门外看热闹”。

    对比这组款式相似但细节不同的剪刀,剪刀A是用来剪裁布料的,它的水平刀背可以贴在桌面上;剪刀C是为儿童设计的,它的圆形刀头能防止意外戳伤;剪刀B是理发师精修发型时用的,手柄上的小钩子能让小拇指抵住,从而进行更精确的操作;剪刀E则是用来剪皮肤角质的,长柄短刃的特征非常有利于精确修剪坚硬的角质。从而会发现剪刀D的一些特征是为施加较大的力而设计的:厚厚的刀刃可以剪断较硬的脚指甲;手柄较大可以多个手指一起施力;刀刃较短,有利于充分发挥手柄的力量;等等。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剪刀D可以用来修剪脚指甲了。

    这就是对比组合的力量。

    对比组合的定义

    对比组合是一组能帮助人们观察到细微差别的极为相似的例子。通过对比组合的练习,我们可以提高对知识理解的精度,增强知识的可用性。

    红酒鉴赏会上一杯杯对比品尝各款红酒就是个经典的例子。可见,对比组合能够帮助人们意识到原先不曾留意、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提升学习者对特征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全方位提升学习者的“战斗力”,比如辨别何为重中之重,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以及提高在实际问题中恰当应用知识的意识。

    对比原理

    专家比普通人多了什么?

    一方面专家在领域中了解更多专业的、抽象的知识自,一方面就是因为能比普通人感知捕获更多的信息细节。

    举例来说,新手或是外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一般停留在基础类别这个层面——猫猫,狗狗。但是专家就会进一步、更深入的观察到类别中的细分领域——这只是挪威森林猫,那只是比利时牧羊犬。

    这一特质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专家:品酒师可以辨别出西拉葡萄(Syrah)和仙粉黛葡萄(Zinfandel)所酿制的红酒,而大多数人只知道它们都是“红酒”(Solomon,1990);考古学家可以分辨出不同种类的土壤,而新手则可能完全看不出差异。对于成年人来说,字母“b”和“d”的区别显而易见,而小孩子却很容易将它们混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专不专业就体现在是否具备留意或辨认出重要内容的能力。而相同情况下,新手们则是一扫而过,“不留下一片云彩”。

    对比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注意到何为重点,理想情况下每组对比应当只突显一个特征。

    比如前面举例的剪刀,剪刀有剪尖,刀刃,手柄,方向。我们从剪刀的剪尖的不同,可以知道剪刀C儿童用的剪刀尖都是圆头的,避免无意中的伤害,剪刀B理发师用的剪刀尖是细长的,可以挑动更多的头发。从剪刀的刀背厚薄上,可以看出剪刀A的刀背是水平的,这样可以贴在桌面上方便裁剪厚布料,而D的刀刃比较侧重于厚重,这样方便用力剪脚指甲。而手柄的不一样,也是为了让不同的使用者更好的操作。

    对比组合如何促进学习

    对比组合的操作方法非常直观:在期望突出的目标特征上选择存在差异的事例,然后让学习者来辨别这些差异。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来看一些图形。让学生来判断最右面的图形是不是多边形。

    多边形定义。百度百科说: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对于已经熟知多边形概念的读者来说,他们会指出多边形不能有中间那条穿过图形的线;而对于刚开始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他们可并不了解这条规则。于是,当学生看到右边的例子时,他们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左面例子中没有涉及的另一种多边形而已。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再上来一幅图。配合着这些例子,学生们就更有可能注意到多边形的一些关键特征:不能带曲线、不能带分割线、二维图形,等等。当然,给出的非多边形的例子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比如补充一个不封闭的图形作为例子(即图形中的线条首尾不相连)。

    人们还是需要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两个方向来构建准确的理解。

    设计对比组合时有个简单的方法:先选择希望学习者关注到的目标特征,然后再根据该特征挑选合适的对比事例。

    《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如上图所示,你或许读过一些介绍花卉的书籍,其中有诸多“分辨不清”的雏菊插图。若想帮助读者分辨出每种菊花的特殊之处,应该把某种特征单独拿出来,找不同例子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比如,可以拿出叶子的形状或是花瓣的数量等特征来对比。

    对比组合产生的效果

    对比组合方法带来的最显著的效果是提升学习者注意细节的精度。

    人们之所以聘请专家,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观察到关键的细节,比如深山老林里的当地人在采蘑菇时能分辨出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学习理论专家能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做细致评估,设计师能从概念设计到实施细节进行具体指导,等等。

    对比组合还能帮助学习者了解抽象知识的适用范围(请参考章节J),并通过情景线索来调用合适的知识概念。

    举一个简单的例:开卷考试。开开心心拿着书去了,解题时却尴尬地发现不知道这道题该用哪个公式!这明显不是记忆力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分辨公式的应用场景,这才导致公式都落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对比组合可以帮助学习者分辨不同公式的“势力范围”

    培养运用对比组合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对比组合是极为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

    当学习中文汉字的时候,与其一遍遍抄写同一个字,不如把外形相似的字放到一起对比,例如将“幕”“暮”“慕”“募”几个字放在一起对比。 这会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汉字的特征,避免字与字之间发生混淆。

    人们能否自主学会如何设计对比组合呢?(1)人们会很自然地相信眼前看到的就是全部,如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2)假设人们确实认识到了知觉的局限性,那他们又怎样选择合适的对比组合来突出自己尚不了解的事情呢?

    当学习者明白要问什么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学会自行设计对比组合。总而言之,设计出有效的对比组合是成功开展科学实验的关键。

    “好例子,坏例子”

    导致对比组合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糟糕的组合和糟糕的指导。糟糕的对比组合不利于学习者辨识目标特征。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拿苹果和橘子比较,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很难搞清楚哪项特征的对比最为重要。而对比的事例越接近、细节化程度越一致,学习者才越容易注意到目标特征上的变化。

    糟糕的指导指的是那些重点模糊,不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关键对比特征的指导。

    仅仅是口头上要求学习者“要比较,要对比”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学习者会在过程中发现太多无足轻重的差别,而不去思考更深层的含义。

    他们需要一个能起到指引效果的框架体系。例如在图C.2中,单纯让人们去观察几款剪刀的区别可能效果不佳,因为他们可能会留意到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剪刀的图片出现在页面上的不同位置、简笔画图形中线条的粗细,等等。

    对于这个例子来说,更好的方式是要求学习者关注剪刀的不同功能属性。整体来说,如果出于某些原因,一项特征是值得注意的,那么指导的方向就应该帮助学习者做好期望值的管理,理解这些特征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学习》第三章 对比组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yb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