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出生于稷山,姬姓,名弃,封地为古邰城(今陕西武功),为周族始祖,其后人开启周朝790年。后稷于稷山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山因后稷而名稷王山,县因稷王山而名稷山。
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步行街,是奉祀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元代创建,清道光23年(1843年)重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献殿、正殿、姜嫄殿、两侧配有钟、鼓楼。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
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立我烝民”出自《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立,通“粒”,养育。
最后面的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姜嫄,帝喾元妃,在荒野践巨人迹,身动而有孕,遂生后稷。
唐代枣树本地奉祀后稷的庙宇除此稷山稷王庙外,还有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新绛阳王镇稷益庙、闻喜阳隅乡吴吕村后稷庙。
侧后方稷山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俗称“大佛寺”。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殿宇棋布,塑像极多,后仅存大佛殿和地藏洞。2004年5月11日3时许,大佛寺因雷击发生火灾,大佛殿被烧毁,土雕大佛被烟熏火燎全身乌黑,幸无大碍。现在的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及两座配殿等,均是火灾后新建。“稷山大佛”2013年3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二层重檐歇山顶,2005年元月修复,建筑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两倍多。殿内释迦牟尼佛坐像,手结说法印。因土崖雕塑而成,穿阁之上下,高20余米,宽6.7米,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殿内援楼梯而上,到达二层,近观大佛,令人肃然。
出稷山县城沿108国道向西4里到南阳村,村西有法王庙,坐西向东,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舞亭、正殿,南北两侧分别有后土殿、十帅殿、九曜殿、七星殿和南北配殿。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庙宇,自由进出,不断有进香的村民来来往往。
清代补建的三间门楼,匾“玄天上帝法王之庙”。
进门后是戏台后背。
戏台背后的壁画
山门和戏台之间戏台,据庙内碑文记载,建于明成化七年(1472年),重檐十字歇山顶,上覆琉璃彩瓦,长14.5米,宽14.3米,梁架结构繁杂奇巧,无内柱,斗拱装饰古朴俏丽,雕刻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壮观,是一座颇有元代遗风的明代建筑珍品。
上到戏台,抬头一看,震撼于屋顶的木构架,立柱、枋额、横梁、顺檩、斗栱,榫卯咬合,非常复杂又非常精巧。我感慨于古代工匠对木构力学的精准把握,感慨于古人真舍得花工费料,感慨于古代工匠师徒相授不知建筑设计学的情况下,却能把握和建造如此复杂的屋顶。
抬梁式构架,结构复杂,结实牢固,内部空阔,方便演出。
正殿为法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前有抱厦。正殿南侧为九曜殿,正殿北侧为七星殿,据形制判断均为元代遗构。
、法王,是一个宽泛的称号,佛、菩萨、明王、阎王等均可称法王。南阳法王庙山门匾额为“玄天上帝法王之庙”,这里的法王是指北方之神玄武大帝。
北殿为十帅殿,元构,琉璃脊兽,琉璃瓦剪边,外檐斗拱特别是转角斗拱,硕大壮观,引人注目。
从南阳村往西3、4里是马村,马村西侧有两处紧邻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稷山青龙寺和马村砖雕墓。一个村庄竟然拥有两处国保!
青龙寺始建于唐龙朔2年(662),现存中殿(腰殿)是元至元26年(1289年)重修,后大殿是元至正11年(1351年)重修。其余诸殿大都是明清建筑。2001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山门青龙寺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间(现为山门),东为十王殿三间,西边罗汉殿三间已不存。后院有中殿及左右垛殿各一(左为祖师殿,右为青龙门)、大殿及左右垛殿各一(左为护法殿,右为伽蓝殿)、东西两厢等。前后的两进院落被中殿分开。
中殿(腰殿) 大殿青龙寺的精华在于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的元、明两朝壁画;而中殿四壁的“水陆画”,则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一种施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以救拔诸鬼的大法会,乃汉传佛教中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据说梁武帝萧衍曾夜梦神僧告之“六道四生,受苦无量,惟启建水陆无遮大法会拔济之,始能脱苦。”遂开创水陆法会。水陆画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是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经五代及宋的流传与发展,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规模,元明之时水陆画基本定型。青龙寺是举办水陆道场的场所,其中殿(腰殿)保存的水陆壁画,共有神祇三百多身,面积逾130平方米,十分珍贵。
壁画中人物繁而不乱,相互顾盼,衣饰飘然,形象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殿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
大殿西壁,西壁是《弥勒变》,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西壁靠南现存佛母梵摩越剃度图,西壁靠北的佛父修梵摩剃度图已毁。
《弥勒下生经》叙述于未来儴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闻弥勒已成佛道。佛父修梵摩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
弥勒之母梵摩越,《弥勒下生经》中如此描述:“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佛母梵摩越长发披肩,神态虔诚平静,决意剪除三千烦恼丝。 剃头,具有舍弃、放下的心理隐喻,我想到自己几年前第一次剃光头,那真是到了一定年龄,终于有一点不执著色相的般若了。
石雕
清朝康熙年间,稷山县吴城村农民吴绍先(字伯宗),为寻找走失后被掠卖的两个胞弟,历时17年,走遍十几个省,受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流落异地他乡的两个弟弟找到,重返故里。此事轰动了京师,康熙皇帝闻听此事,钦封吴绍先为“义民”,并御赐锦匾“兄弟孔怀”;山西督抚赠匾“亘姓兄弟”,平阳知府赠匾“名高荆树”。民国12年(1923年),稷山知县又将其事迹呈报给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阎锡山命令为吴绍先建亭树碑并立雕像。稷山知县在县城西寨门外建石亭一座,取名“义民”。亭前石匾刻着康熙所题“兄弟孔怀”,亭中树石碑一通,碑旁有吴绍先的坐像。1962年,扩建县城时,将此亭拆除,石碑和坐像移至青龙寺博物馆,即下图。
姚天福(1229年-1302年),字君祥,绛州(今稷山县)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官至监察御史。天福死后三十年,即元统元年(1333)三月,元顺帝为姚天福树神道碑一通,高四米,重十吨,诏命翰林学士虞集撰文、书丹,刻写姚天福五千言于碑上,此碑现存于稷山博物馆(青龙寺),为元代名碑。
马村砖雕墓,宋金墓群,与青龙寺比邻,原为马村段氏祖茔地,共计十五座,发掘了其中八座。各个墓室在结构上装饰上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其中雕刻丰富生动。游览全部墓室,宛如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的地下宫殿,琳琅满目,异宝纷呈,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峪口村在吕梁山余脉紫金山下,山上有黄龙寺塔,寺无存。车可以上到黄龙华寺塔所在山峰下,坑坑洼洼的山路。
寺塔就在最高峰前面的山峰上。问了羊倌,说没有正经路可上。已到此,不上去不甘心。
确实无路可寻,山羊踏出的道, 似有似无,了无方向。山崖陡峭,危险重重。想到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真实的情况往往就是这样。
爬到半山坡,上望连绵的荆棘挡在前面,下望立陡立陡,已有后悔,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样陡的山,现在退下山更其难。心想既然山上曾经有庙有塔,一定有路,上去后定可找到下山的正路,于是披榛索径继续攀登。
终于望见山顶的佛塔了。
塔很简陋,也可以说原始、古朴。
遗址上有残垣断壁,还有两座碑。四周查看,真是无路可上下,两面陡坡,前面绝壁,背靠陡峰。实践证明,有时看起来是很有理由、很肯定的推断,并不必然成立。
碑题“重修紫金山佛峪峰顶灵应黄龙寺碑”,落款时间:“成化□年岁次癸巳二月”。成化癸巳年是成化九年(1473)。此碑立此已540余年了。
这座倒下的碑,碑题为“秋夜宿黄龙寺联句”,联句内容、立碑时间看不清。清秋冷夜,宿于此寂静山寺,还有心联句,并费神镌刻立碑,古人真的好情调。
建筑遗存 残损佛像登上高处瞭望,山寺形势一览无余。出家人真会寻找,绝对是清净之地。
顾不上再勘察遗迹,我要考虑怎么下去。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决定从另一面下去,因为另一面植被较稀而植物较低,容易观察和把握方向,也容易看清脚下,但植被少则山石不牢,需注意。
就从这面下来的,照片看起来坡度不大,其实挺陡,但比那一面稍缓。
紫金山中有“飞云洞”,是隋代大儒王通读书讲学的遗迹,王通在此修道育人达13年之久,听说就从佛峪口上去,无人领路,这次无法找寻了。 山下佛峪口村边还有一座文星阁。
佛峪口下来到化峪镇阳平村,打听到三官庙碑、地震题刻纪略碑已被文物部门拉走。便去化峪镇宁翟村找 到陈公德寿碑 ,碑题:“国学生乡饮介宾耿然陈公德寿碑”,碑体四方石柱四面刻字,道光29年(1849)立。保存完好,雕刻亦精。
化峪镇吴嘱村石碑楼,碑已失。
“元季遗风”,元季:元末化峪镇南堡村龚相碑楼,建于嘉庆22年(1817),砖楼,体量高大,保存较好,碑中正题“望重宾筵”,侧题“敕授文林郎知稷山县事加陆级纪録贰拾次张□□为 乡饮介宾国子监太学生龚相字辅之立”。
匾额“齿德兼优”,即年高德劭化峪镇程杜村杨正华懿行碑楼,建于道光21年(1841),碑题“国子监太学生正华杨老先生七旬懿行碑”。保存还行,碑后规划有绿地,但成了垃圾场。
匾额“凤高洛社”,洛社是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 时组织的诗社 。化峪镇张开东村,有三处,杨宗道德行碑亭、杨母张氏碑亭、砖影壁。
杨母张氏碑亭,建于道光十年(1830),碑体四方石柱,四面刻字,碑题“恭为 皇清待赠杏圃翁杨梅之妻张氏八旬立”,保存较好,雕刻少。旁边靠有两块老碑。
这是砖影壁 ,毁坏严重。
杨宗道德行碑亭 ,碑体四面方柱,在村外野地,遭人为毁坏。
当我远望时,发现村东北方向远处台地上有城堡遗迹,在村西北发现也有一个城堡遗迹。时间来不及,未去勘察。回来后查阅资料,估计是西魏、东魏对抗中,东魏构筑的军事要塞。
清河镇上费村李氏碑楼,是一座懿行碑,道光28年(1848)立,砖雕仿木结构,通高8.3米,台基砖石垒砌4.3米见方,坐北朝南。碑题“邑乡绅士李安邦李定国伯仲氏散粟义行碑”,系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同知衔知稷山县事滇南李景椿撰。
李景椿,云南人,时任稷山县知事。稷山县城稷王庙,据载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道光23年(1843年)由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因此稷王庙有李景椿多处诗文楹联书法。另外,云南过桥米线,传说之一为李景椿所创。
碑主之一李文魁,字安邦,据说和蒙古人做马鞍子生意发达了,号称李百万。李景椿倡导重建稷王庙时,李百万捐了银子的,现稷王庙大殿东山墙上功德碑有记载:例授儒林郎吏部候选州同李文魁捐银一百五十两。
棣萼交辉,棣萼比喻兄弟 单檐歇山顶,双翅双下昂五踩斗拱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砖塔,据说原九级现八级方形塔,高约10米。底层券洞内嵌有1尊释迦牟尼石佛像,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未能进入村委会院内近观,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2年(1039),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阳城村边无意发现一个堡子,回来查资料,说是古县邑高梁城遗址。稷山县在吕梁山南端,汾河下游,北魏置高梁县,隋改为稷山县。
这是从村边远望堡子的形势。 城墙后面是堡子,进堡子前瞭望周围地形。高梁城遗址前有县级文物保护碑,眼前看到的,我更相信是一个堡子,几乎四面环沟,与村相连的狭窄处,高墙壁垒,洞穿一个低矮的土门供进出。
从堡子里远望村子的形势。从堡子里远望古代官道,翻过沟就是新绛。八路军总部曾驻扎在这个堡子旁的院落里,院子在村边,临沟。
北阳城八路军总部驻地旧址,系北阳城村委会南50米的一座清代四合院,应为五花攒梅院布局中的五座院之一,坐北向南,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7.3米,占地面积318.32平方米。现存垂花门楼、南房、东西厢房、正房和东西耳房。大门锁着,未进去。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1937年9月6日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云阳镇出发,9月18日抵达稷山县北阳城村,驻扎于此。正房三间为指挥部,两侧耳房为通讯部、任弼时和左权分别住在东西厢房。
太阳乡勋重村有赵王氏节孝坊、赵公神道碑。赵公神道碑在一个破舞台后。碑额“大明”题“敕封文林郎山东东昌府博平县知县东郊赵公神道碑”,天启7年(1627)立。
这个袖珍庙,安居两电杆之间 赵公神道碑赵王氏节孝坊,在离赵公神道碑不远的巷道中。砖质节孝坊,建造于清光绪4年(1824)。
石雕画上面当时应该是上用泥抹平后刷写标语的, 所以石雕画得以保存。
楼脊上石雕盘龙,龙爪犀利,立柱上石雕文官,髯须飘飘。
碑额、圣旨牌、楹联的字,村民说文革中敲掉后改写为标语,“团结、紧张”还在。
离开时,正遇到一个小伙子赶车出村,马铃声由远到近,幸福指数未必低于驾驶宝马,还多一份逍遥。生活,从本质上讲,是活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我想到小时候坐着川川叔赶的牛车,去二、三十里外的黄河边给生产队拉红薯秧子,那时候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晃晃悠悠的躺在车厢里就睡着了,醒来发现一只鞋不见了……。后来,我走出了村庄,就再也回不去了!
翟店镇西位村三义庙,到村后打听,都说平常不开门。到了庙门口,正好看门的大妈在打扫,说正准备离开,运气不错。大妈很热情,领进、介绍、让茶、送行,还硬要塞给刚煮熟的鸡蛋,推辞不过。
据庙中碑文记载,三义庙创建于元大德7年(1303),清康熙27年(1688)、咸丰3年(1853)两次重修,现存献台、献殿、正殿及钟、鼓楼。作为一个村庙,这种大的规模真是难得。正殿内刘关张、伯益、观音五座像,新塑的,从略。两边墙上绘画是以前的,据说东墙上是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西墙上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献殿、正殿相连,两边各一小阁楼是钟、鼓楼 1985年县政府所立文物保护碑 献殿、正殿交接紧密 献殿对于访古,开始于一时兴致,后体会到专注的快乐、寻找与发现的快乐、记录与发掘的快乐,也储备了将来卧游的快乐。
不论任何事,只要有所专注,会找到遗世忘我的感受、超越时空的感觉。访古,一如儿童之专注于游戏,游戏过后就放一边了,该干啥干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