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是农家宝,有肥庄稼长的好,庄稼全靠肥当家。肥料,作为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多少年来,无论世道如何变化,也不论制作肥料的科技能力如何发展发达,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肥料的帮助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
望天收的年代,一般情况下都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劳作一年,连裹腹都保证不了岁月,闹饥荒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几十年间,以人民公社为核心,以各个农村生产大队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集体,对于耕种土地粮食产出的多少,大部分还是依靠施农家肥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而化学肥料的使用,也只是起到了对土地产出粮食多少有点儿的辅助作用。因为就以当时生产队的经济基础来说,全部使用化肥作为粮食产量增加的手段也不是太现实。
至于大量使用农家肥的来源,当年主要基于两个渠道。一个是集体积肥,通过把每年夏秋两季的农作物收获以后,把剩下的庄稼秸秆集中起来进行发酵沤烂而成。再一个就是以各家各户为单位自行通过养猪养羊、捡扫秋天的落叶以及生活垃圾的积攒沤制成肥。然后,按每一方多少计工分的方式上交生产队,为各家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每天放学以后,或者是寒署假等节假日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背上萝筐,要么是割草,要么是出去扫树叶,要么就是满村的转悠去捡猪粪,当然牛粪也是可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的多积肥,多积肥就能为家里多挣点儿工分,家里生活就会相应过的好一点。
与现代农业相比,过去的农耕生活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在一到秋冬季节,有树的地方就有落叶,有林的地方更是枯叶铺天盖地,清扫路边街道上的树叶已经成了环卫工人们难以完成的工作,因为用树叶杂草积肥的岁月早已成了上年纪人们的童年记忆,而积肥沤粪恐怕在新版印刷的字典里再也难以找到它们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