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老家继续呈现大好河山,气象万千局面。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大踏步跨越的同时,精神文化领域特别是古近代梅溪流域文化研究方面有新的建树?在昨日上午举行的有关梅溪文化研究会(筹)工作会上,我简单地发了言。因时间关系,本文未能仔细思考,需要有识之士进行帮助指教。
梅溪流域文化研究应该属于区域性文化研究。每一个区域都呈现地理上的天然贴近性,自然环境基本一致性,聚落格局日益趋同性,以及民生内容、民风习俗的传统性特征等。虽有方言、部分生活习俗的差异性,但因民间血缘寄存性和商旅的互补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趋同性加强,分离性越来越弱化,由此而来的古道(官道、驿站)文化带来集贸市场繁荣等。
一、区域文化研究大致板块
1——政经板块:大盆地、坑地自然地理,聚落人口变迁,岭麓、垄源文化包括古道商旅,集镇经济包括集贸市场,山村经济(传统山地种植业、土货山货等);
2——浙中建筑板块:古镇、古街、古村、古民居、古桥、古井,古寺、经堂;
3——儒道佛文化板块:以古今名人为线索形成儒学(理学)、道学系列,寺庙经堂文化、隐士文化等;
4——传统与现代教育:私塾、书院和学堂;
5——风情习俗:衣食住行礼仪包括饮食起居习惯、待客礼仪和酒茶文化礼仪,社戏与戏剧、山歌民谣。
6——其它:尚武风(抗金、抗清和抗倭)。


二、自主性、主题性创作与研究
本人出版、刊行家乡书籍情况:榭里人家、行走梅溪、兰浦红、秦食南踪。
本人正在实施:通洲桥文学系列、曹王故事新编、范浚集语阐释(与人合作)、范浚民间故事(合集)、范浚研究(范浚诗歌与宋诗),古道商贸经济(市场)资料整理等。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7月2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