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随笔专栏想法我的日更计划
《好语文 大未来》笔记九:锤炼孩子文字的童子功,9-11岁孩

《好语文 大未来》笔记九:锤炼孩子文字的童子功,9-11岁孩

作者: 漳源牧笛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17:23 被阅读20次
图片来自网络

9~11岁,孩子已经在学校进入中年级了,学习压力也慢慢大了起来。

而从三年级开始的作文,让孩子们的学习难度陡然增加了。

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要遵循哪些规律,关注哪些重点呢?

我们还是要从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方面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一时期孩子慢慢长大一些,思维也将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同时也形成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概念明确化、丰富化、系统化以及一定的分类、比较、推理能力。从阅读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超越图画阅读,开始追求“故事情节”。因此,家长在选择书籍时,要注意根据孩子的阅读特点选择。

这段时间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从思维训练层面来说,需要进行思维广度、深度以及个性表达力方面的训练。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因为要求的是综合能力,所以孩子一旦接触就会觉得比较难。如果我们在孩子6~8岁时注重了思维训练,给他搭建了快速的思维桥梁,那么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构思相对来讲就会快得多,那么这个阶段的重点就要磨磨孩子的文字是本功了。

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一个孩子,如果想以后轻松驾驭文字,那么不好好练练基本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扎扎实实的童子功。

在我们的学习中,特别是写作,年龄的增长和写作能力并不是成正比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写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成年了,发现自己的文章也写不好,而且这样的家长往往是大多数。

我们成年人,因为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感悟当然也会比较丰富,但为什么许多人仍然无法下笔写作?这是因为在小的时候没有认真地磨炼文字功夫。虽然有很多想法,却无法用文字更好地表达出来。

所以,这段时光,如果能好好地磨炼孩子,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很好地驾驭文字,相信他们成年后,一定会比我们优秀得多。

好吧,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来上点专业课:

如何把文字写长?

如何把文字写美?

如何把文字写得生动?

如何把文字写得很具体?

如何把文字写得有韵律?

如何把文字写得有意境?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来看几个故事。

老师很开心

有一次上课,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教室,然后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目,让孩子们将我当时的心情形容出来。

听到这个题目,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

老师选了一名举手举得最高的同学来回答。

“今天老师很开心。”孩子急切地站了起来,盯着我的眼晴,认真地回答。

这个孩子将老师开心的状态说出来了,这是描写基木功的零起点,一般学生都能做到。

虽然如此,老师依然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肯定。

然后点起了第二名同学。

孩子从容地站了起来,朗声说道:“今天老师很开心,眉飞色舞,摇头晃脑。”

听到孩子的回答,我心里一喜。这个孩子已经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把动作和神态进行简单描写。但是还不具体。

“将老师的神态初步描绘出来了,很棒!”我依然对孩子进行了肯定。

然后点起了第三名、第四名......

然而,让老师失望的是,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回答都跟第二个孩子大同小异。怎么办,难道教学到这里就要戛然而止了吗?

肯定不能。

于是老师决定开启思维训练。把“老师很开心”的状态通过思维导引,指向能承载开心的相关部位:嘴角、肩膀、目光、手指、脚尖、额头……

这类指向性引导为后面写具体、写生动预置了巨大的写作空间。

在老师引导之下,孩子们思维又一次活跃了起来。

“老师站在讲台上很开心,目光里流露出春天般的温暖,嘴角不时地……”

终于写具体了,老师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接着又引导孩子准确运用动词和形容词。

接下来再运用修辞手法,对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进行了修饰。

“老师的目光是那般温暖,如同冬日的阳光(比喻),抚摸着我们的心灵(拟人)。这目光化作一股暖流……”

经过五次引导,孩子们的作文,从“今天老师很开心”一句话,终于扩充到一段话。终于可以将句子写长了。

从只能说出开心的状态,到具体部位,到准确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到最后用修辞手法,孩子们的描写终于写具体、写生动了。

从这一堂课可以看出,其实孩子已经具备了写生动、写具体的能力。只是因为受到自己思维的限制,无法将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当我们为孩子将思维进行发散、梳理之后,孩子思维的大门一打开,词汇也如雨后的春笋一般,纷纷地跳跃了出来。

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打开孩子的思维,从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开启,其实我们在家里也可以训练。比如,让孩子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当孩子能够完整地将心情从简述状态、类别描绘,到细腻、具体部位指向,到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修辞手法的时候,孩子的童子功基础已经具备了。

俺家门前的海

家长课堂上,我跟家长们坐在一起聊天。很多家长跟我反映,孩子的文字缺乏一点儿味道。但是这点儿味道具体是什么,又说不太清楚。

于是,我给家长们看了一篇文章一一《俺家门前的海》。这是张歧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也是曾经入选过教材的一篇文章。为什么选它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范文?我们读过之后,就清楚了。这篇文章很短,全文是这样的: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俺家门前的海,像一面锃光明亮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

真有趣呀,仰头看,天变成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流,那鸟,就是结群洄游的鱼......

还有声音哩!俺就生长在这蓝色的透明的世界。

这世界给了俺不尽的兴趣,给了俺永远张开的遐思的羽翼;给了永恒不泯的童心......

因此,人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读完这篇文章,我问家长们,你觉得孩子们缺乏的,是不是就是这篇文章呈现的这种味道?

家长们纷纷点头。

那孩子们缺的味道是什么呢?

就是文字中的韵律感和意境。

那这篇文章是如何呈现这种韵律感和意境的呢?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这一句,三个字数差不多的短句,这让整个句子读起来韵味悠长。

可是在“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这一句中,作者又换了节奏,变成了“3/4”这样的节奏感。让句子在整齐中又富于灵动的变化。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这样富有节奏的句子。

怎样训练呢?

古人训练韵律感,从“声律启蒙”中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这样短句子的对句模仿,到“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的长句模仿。当孩子们模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渐将这些句式内化吸收,就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对句。

这说明,仿写,可以很好地解决文章的节奏问题。

但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这样从小扎实的对句训练,怎么办呢?

家长们可以在家训练句子的改写,比如,将长句改成短句。

例如:昨天傍晚有一阵风把我们家院子里的银杏树吹得落叶纷飞。此句过长,可改为短句:

傍晚时分,秋风掠过。银杏树落叶纷飞,院子里一地金黄

韵律感是不是出来了?

那意境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呢?

为什么《俺家门前的海》呈现出其独有的意境,除了韵律感之外,最重要的还有画面夜色的营造。文章大面积蓝色的画面,给人呈现出一种玲珑剔透又略带忧虑的气质。

张艺谋的电影把色彩用到了极致,《红高梁》中雄浑的红色《十面埋伏中漫山的翠竹,满眼的绿色;《大红灯笼高高挂》用灰、红、蓝三种颜色构成凝重冷漠、焦躁而室息的氛围;《英雄》更是将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个故事,让人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那就是两个字:色彩。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主张,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极好的阐释。

心,是什么颜色,世界就是什么颜色。

面向大海,心是蓝色的,海是蓝色的,天是蓝色的,雾也是蓝色的;

漫步香山,山是火红的,树是火红的,云是火红的,笑也是火红的;

走进深林,叶是碧绿的,湖是碧绿的,风是碧绿的,连鸟鸣也是碧绿的。

训练到这里,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开头提出的六个问题:

把文字写长了!

把文字写美了!

把文字写得生动了!

把文字写得很具体了!

把文字写得有韵律了!

把文字写得有意境了!

这六个问题解决了,孩子文字的基本功基本上也扎实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语文 大未来》笔记九:锤炼孩子文字的童子功,9-11岁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nz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