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时光无常留不住

作者: e6793c73869a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9:16 被阅读603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br />
    当一本书不再加印的时候,它在人们的视野中就暂时消失了。我重读米兰·昆德拉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最初接触他的作品,还是在07年,我正读高中,始才热爱上文学,彼时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等一些贴有后现代标签的作家的作品纷纷出了新版。十年过去,他们似乎不再抛头露面,偶尔出现在他人的字里行间,也像上个世纪一样久远。记忆中还有琼瑶、三毛、亦舒、张小娴、余华、苏童等等,他们都像是上个时代的作家。人们都是勉力生活在当下的,时代的嬗变原本就平常。曾经的声名只在于曾经,如今的一切都为了今后。这个世纪的生活节奏加快之后,免不了将过去留在过去,以为铭记的,也总会淡忘。现在我已无法知道高中生在读些什么书,但他们与我大概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如果有什么可以融合隔代的意识,可能是知乎上的某个提问之下被顶上去的许多回答,绝非微博上硝烟弥漫的评论与转发。

    今天读到冯唐翻译的《飞鸟集》(这本书因为某五个字而被勒令下架,只剩下豆瓣阅读上的「阉割版」)中的一首:

    愿生命灿若夏花
    愿死亡美如秋叶

    在少年时耳熟能详的版本中,这句诗广为流传: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

    在根深蒂固的经验意识下,不免觉得冯唐只是故作新译,否则即便没有那五个敏感字,可能还要被指认抄袭。如果在十年前,我会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择优而记,但是现在没有闲情去做这些事了。如今,真的还有人读泰戈尔么?读了也不过是读,谁还将那个年代的诗歌当作生命的理想。而如今的新诗也已与生命或理想无关。另一个躲藏在少年心性中的我又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灵魂偶像,在时光延宕与更迭中,不曾消失,不会被取代,也不被他人窥探与认可,仅作为存在过而存在。所有永恒的经典都不是作为正在而存在的,但它存在过,便成就永恒。这是佛家的概念,万事万物没有恒常,但如果没有恒常,经书为何常在。

    我时常想,如果海子没有卧轨自杀,他活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面貌。适逢北岛在豆瓣时间上开设第一个栏目,突然间启迪了我。人们或许不会在每年春天怀念海子,他也不会停止作用于这个时代的创造与分享。一旦过了才华横溢的岁月,他的新作不再为市场所热捧,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过得很好。表面上的好总是照应背后的苦,「自死」这般的义无反顾恰恰是旁人领悟不到的不得不。

    多年来已经被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观点、新IP所环绕,再也无法厘清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什么才是与自己息息相关。譬如写作中运用第一人称的合理性、书写是为了表达自我还是与未知的读者对话。最初的时候,我想写的只是一些不同于所有已存在的作品的文字,但多年过去,许多新奇的作品与平台都纷纷出现,且从未停止产出。也惟有在这样的年龄才会产生这样一些迷惘,攸关自己的平凡、无能为力。许多同龄人都放弃了迷惘,身不由己,哪有工夫耗费在迷惘上。因而迷惘也只是迷惘,得不到具体的解答,它本就没有答案,早晚会沉淀、被收藏起来。活得乐观、率真、积极,就可以很好。

    听说80年代是一个很好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新鲜而热忱的,文艺青年们相遇就能擦出火花。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这样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但他们都在读同样的作家:卡夫卡、托尔斯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雷蒙德·卡佛……那可谓是个让人羡慕的年代,虽然如今看来都已经过时。文艺青年之间的火花也显得冷艳孤芳,如今火已经熄了,不知是否还存有秋去春来的花。如今的他们都已与时俱进,如今我们所仰赖的许多,也都会过时。

    活着便要经历种种不如意的嬗变,虽然死了以后嬗变也不会停止。我常常想起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安生所说,人生到27岁,就已完尽,然后就可以去死了。这样便不用忍受往后的和风细雨。但那个曾允诺她27岁一起去死的男人根本不敢死。但安生自己也没有选择死。而我,竟也已27岁了,匪夷所思。
    <br />
    <br />

    (完)
    <br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 时光无常留不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qa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