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
诗教课堂论坛——以《蝉》为例

诗教课堂论坛——以《蝉》为例

作者: 紫气东升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16:28 被阅读0次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

    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诗为心声,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 

    我以近期教学得一堂微课《蝉》来说一说我对诗教课堂的一些拙见。 

    蝉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小昆虫,特别是一到夏天,绿柳上,树干旁到处可见它得身影,随处可听它的鸣叫。

    一、释义

    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象征之一。《诗经》“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就有关蝉的记录。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用“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来赞美蝉的高洁。初唐大诗人虞世南更是把蝉的高洁推向极致。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垂緌饮清露

    “垂緌”,指帽缨,蝉伸出的触须与古代显宦相似,通过蝉的外形暗指蝉的身份。古人认为蝉只喝露水,而我们知道露水只有早上有,不说“饮晨露”而说“饮清露”强调一个“清”字,一个清字我们会想到哪些词?是得,清白,清廉,清气;会想到哪些诗?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墨梅》“清白品质;从而让学生明白此处的“清”喻蝉品性高洁。

    (2)流响出疏桐

    上面诗人通过他的视觉和想象描写了蝉的形状和食性,下面则描写了蝉的声音。这里的蝉声不同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不同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是“鸣”,不是“叫”,不是“响”,不带主观性,不为任何人而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树的枝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这更是一只高贵的蝉,因为它连绵不绝的鸣叫声传自“疏桐”。古人认为,梧桐是高贵之树,素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之说。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个高贵、清醒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君子之蝉。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如果上面两句写得是作者所见、所听,那么下面两句写得就是作者的所思。除此之外,你觉得蝉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是的,高洁。通过“居高”和“秋风”我们知道蝉声远传,靠得是居高处,而不是人们往往认以为是秋风。作者别具慧心道出人生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依仗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本诗作者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杭州)人。初唐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生性正直刚烈,对皇帝直言劝谏,是唐太宗时期朝廷重臣,被太宗盛赞五绝名臣,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他一生坎坷,历经隋初、隋末两次战乱,失去家族地位和财富,亲人也在战乱中死去。一直到64岁才等到自己的人生机会,成为李世民看重的股肱大臣。他一生都在坚守做人的准则。

    三、悟诗情

    诗为心声,虞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出一幅高洁脱俗、立意高远的人生志气图。托物言志,咏的是蝉,抒的却是自己高远志向。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好诗,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都懂诗人的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孩子们试着多观察、多思考,在蝉的身上,从古诗词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不也是张文质老师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教课堂论坛——以《蝉》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o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