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魂
-----献给教师节
习惯之师
第一位恩师是我小学时的黄庆祥老师。他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五十岁左右,瘦长的身材,古铜色而瘦削的脸。他很勤劳,总是早早的到校就督促我们读背写算,课余总是自己修理学生桌凳,自己垒学校的围墙,自己打扫学校的厕所。
我也不知道平凡的我怎么会吸引他的眼球,他竟然让我和几名学习好的学生住在他的办公室里。从此,我就和他朝夕相处。
他有三件宝:烟、收音机和手表。手表是看时间打铃的;收音机是他了解国事和娱乐的;烟,可能是缓解压力和释放愁绪的吧。
记忆中想起他打铃的事来了:
他常常按时早起打铃,从没误过时,渐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清脆的铃声,震醒了天边的太阳,熟睡的儿童。树上的小鸟听到了铃声,飞出巢穴,叽叽喳喳地鸣个不停。
我们每次听到铃声就起床,迎着露水,浴着曙光,坐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充满了乡村宁静的早晨。这样,成了一种习惯。
星期六的晚上,黄老师依然吃过晚饭就到学校,因为要看校。他照样拿出他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读着,又督促指导着我们几个复习功课。九点钟,我们都准时睡觉。
第二天黎明时分,高度的责任心使他像往常一样猛醒,带着惺忪的睡眼,步履轻快地走到那棵老榆树下,当——当——当,一阵清脆的铃响。
我们从熟睡中惊醒,忘记了今天是星期天。像平时一样匆匆地起床,其他同学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大家一照面,揉着迷糊糊的小眼才忽然想到今天是星期天。
“老师,今天是星期天,你怎么打铃呀!”一位学生问。
“哦,”老师如梦方醒。“对了,对了,今天是星期天。哎,我都习惯了!唉,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天,干嘛还来学校呀?”
“我们,我们也习惯了。”
“既然来了,就背书吧”
于是,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整个乡村的黎明。
黄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从他身上我养成了诸多习惯:如何端正地写字,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怎样劳逸结合。
爱心之师
梦里时常想起孟振铃老师,她不高的身材,微胖的体态,圆圆的脸一直微笑着。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她教我们的英语。学过字母以后,她开始教我们音标,一上课就给我们抄音标的发音方法,抄得满满一黑板。然后又一个音标一个音标的张着口型反反复复地教我们。她用她那温柔善良的眼睛看着我们每一个同学,谁的发音错了,她就及时的给予纠正。每一节课,她都是微笑着。我们感觉她很可亲,就像自己的大姐姐。
不得不提那萦绕在记忆深处的事:
那时我上初中三年级,孟老师依然教着我。在临近毕业考试的前几天,我却忽然病倒了。高烧烧到40度,一连五天昏迷不醒。虽不停地输液,可是高烧一直不退。我烧得迷迷糊糊,挣扎在死亡的边缘线上。
一连几天的不回校,同学们都来看望我。特别另我不相信的是,敬爱的孟老师拖着她那微胖的身体,在那一个夏天的午后,顶着烈日,特意来看望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学生。
“这是怎么啦,都五天了,怎么还不好呀!”
我睁开眼,看到孟老师脸上淌满了汗,但她依然微笑着。
妈妈向她述说着我的情况。我的眼里难受的流出了眼泪。
“马上考试了,我不想落下任何一名学生。我相信你会顽强地战胜病魔,重返班级,加入到考试的队伍中来的。你落下的课,我会安排为你补习的,你不会掉队的,坚强一些。”
言语中充满了关切与鼓励。也许老师的探访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与力量。让我惊醒与坚强。两天后,我勇敢地重返校园了。
孟老师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少年时美好的初中生活。从她身上我学会了与人为善,施爱于人。
正义之师
想起于宗学老师:中等的身材,时常穿一身西服。稀疏而花白的头发向后整齐的梳着,眼睛不大,却有精神而富有神采。
记得他上第一节课时就显示了他的个性不同:“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教大家《心理学》。我与大家约法三章:一、上我的课可以睡觉,我这一节睡了,下一节就有精神学好了。二、上课迟到,最好从教室后门不声不响地坐到自己座位上,不要打断我的上课。三、我所教的科目,可以不交作业,但到测试时分数必须达到60分以上。”
哇!同学们都鼓掌欢呼,我们当然都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了。
他讲的课,重点突出。面条”他向我们捞出来,“汤”让我们自己喝。他讲的课,深入浅出。深奥又枯燥的心理学理论,他却用自己的博学和丰富的教学实践讲得通俗易懂。
他的正直,一直在敲打着我的心坎,一直震撼着我的神经。
是那个夏天,那个雨特别多还连绵不断的夏天。无休无止的夏雨惹人心烦。但偏偏我们的教室居楼顶,近天楼顶先得雨,啪嗒,啪嗒,多么美妙的天籁之声。一开始还行。几天下来,全没心情听这美妙的自然乐声。教室里根本就没有落脚的地方,成河了。
于老师来我们教室上课了。进了门,啪叽,啪叽,皮鞋与水拍打之声响在耳际。于老师根本就没上讲台,其实讲台上全是水,也没法上。他用他那亮闪闪的眼睛扫视了一下教室。
“哇,同学们,我几天不来,咱班怎么就成游泳池了。班长呢?班长,去向学校的领导反映反映,这怎么能上课呢?”
“反映几次了,就是没人管。“班长说。
“嘿,少喝几桌,时间有了,钱也有了。学校不为学生考虑,这怎么行呢?让我去,让我跟领导说。”
在他的直言下,我们教室的楼顶及时得到了修补。我们又平静而安心地在教室里学习了。
不仅如此,那时学校罚款成风,动不动就罚学生的钱。于老师同样看不惯,也向领导极力反映他的看法。最终学校取缔了这一错误做法。
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我曾央求于老师为我留言。他向我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坚如磐石活如柳”,如今细品这句话,坚如磐石,不正是他正直性格的写照嘛!
于老师与我们共度了中师美好时光。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做一个人要正直无私,正气浩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