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阅读的很多书籍中,凡是涉及人的心智模型,理性感性冲突等方面的,作者都会提到这本书《象与骑象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当头棒喝”,这样的知识见解我等待已久。
书上分章节提到了10个常见的人生问题,作者利用现有的研究结果(包括宗教观点)针对每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问题1:分裂的大脑?
现代研究认为,大脑的不同部分掌控着不同的功能,人类的心理不同的部分还会互相冲突。
我们下定决心减肥但是面对美食很难真的少吃点;我们可以信誓旦旦地宣布我要戒烟,然后过几天舒舒服服地放弃;有时候我们知道是时候该认真学习跟工作了,但是一坐下来就止不住要做其他的东西。诸如此类的冲突并不陌生,类似的矛盾市场发生在我们的内心。
从古代起,不少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个现象,他们各自提出了一些比喻来帮助理解内心的这一矛盾行为。作者乔纳森·海特的观点是:人的心理可以分为象与骑象人,象的背上有个骑象人,当大象听话行事时,一切井然有序,当大象有自己的想法时,骑象人并不能左右大象,就好像我们时常开玩笑说,我也想早起,但是身体他有自己的想法。
常见人的“心理划分”:
A:心灵与身体
身体上有很多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器官腺体,完全自主,不受意志控制。肠是由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组成,即便连接它和大脑之间的迷走神经断开,肠脑依旧照常运作。
B:左脑与右脑
C:理智与感性
D:控制化与自动化
现代研究认为,大脑的不同部分掌控着不同的功能,人类的心理不同的部分还会互相冲突,常见的区分有:左脑右脑的分裂;感性理性的分裂;心灵和身体的分裂;控制化与自动化的分裂。作者提出了他的比喻:理性意识就像是骑象人,理性意识之外的就是大象。这样的比如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有冲突,我们下定决心早起、减肥、健身和读书,但是一旦大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理性意识根本无法控制身体坚持下去。
骑象人只能在大象没有想法的时候指挥大象,但是大象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不受理性控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情绪控制的,情绪一旦决定,理性还会对此寻找借口进行诠释。在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诞生了理性意识,我们学会思考与交流,但是,控制权从来没有交给骑象人,我们的理性意识就像是一个辅助,协助感性摆脱短期的刺激和诱惑,进行长远的思考,但是这个功能并没有发展成熟,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以达成一致,实现人的和谐幸福。
这个观点可以解释三个常见的问题:
A:薄弱的意志力,意志力往往都是一时有效,无法长久有效。
B:感性是自动化运行的,一旦这本书自动运行的想法与理性相悖,则会产生我们内心的小鬼。举个例子,有个游戏就是告诉对方,在1分钟内不允许想大象,这个时候越是不要想,大象这个形象越是深刻。
C:道德判断跟审美判断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理性就会开始乱编出一番说辞。这点可以解释有时候为什么我们即使反驳了对方的观点还是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的立场是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
问题2:是什么令人幸福?
由前一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大象是不受我们的控制的,而大象还有更多的毛病,各种毛病都影响着我们获得幸福
A:大象最喜欢就是做决定,“喜欢”或“不喜欢”,大脑里有一个“喜欢计量表”,帮助我们做下判断,趋利避害,而没有推理分析。一旦认为某个东西不好,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东西。
B:负面偏好,从本能出发,人天生对不好的事情反映强烈而持久,正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错失一个好的机会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是一个威胁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丧命。赢钱的快乐比不上输钱的痛苦
C:基因遗传,调查显示,人的个性、人格特质与幸福感都跟基因有很强的关系。
而想要后天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式:
A:冥想,这个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其实很多宗教都离不开打坐、冥想。冥想确实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与大象进行沟通。
B:认知疗法,这个以前我在阅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所左右》有提到,相比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认知的流程可以分为事实,大脑的想法和反应,比如当别人骂我们的时候,如果大脑觉得受到了挑战和侮辱,那我们会生气,如果大脑是觉得对方很可怜,那我们会产生怜悯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我们的想法,我们就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认知可以促进人生的和谐幸福。
C:百忧解药物
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问题3:互惠
从个体的发展到群体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出了一套互惠的道德观,所以当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有所回报,或者会觉得对方是否有所企图。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类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最高原则。
人类正是因为“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两种心理,才得以形成群居性超强的社会。除此之外,人类善用语言来建立彼此的关系,获取外面的信息,这时候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粘合剂,人们也会兴起靠语言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活动,说长道短也就此开始。可以得知,流言是我们人类社会维护道德的手段之一,流言也是我们交换信息的手段之一。
问题4:自以为是
每个人都是自以为是的个体,我们在以自己的感官来体会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道德虚伪:人类社会一贯有道德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某种原因,导致现在的人普遍存在道德虚伪,即相比于道德真相人们更重视道德表象 。人们习惯假装自己拥有某一类美德来博取好的名声,即使他内心其实根本做不到。
自我膨胀:我们都可以精确的评估别人,看到别人的“吹嘘”与“真实”,却看不到自己的自大之处。调查显示,我们都会高估自己,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天真实在论: 大家乐意了解各种自私的偏见,并能应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别人的反应,却不认为自己有偏见。我们感觉到的都是真实的世界,如果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要么就是他们没有看到真实的世界,要么就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和偏见蒙蔽。
邪恶与残暴?作者调查后归结为三个原因:1、自尊心过强;2、道德理想主义;3、贪婪和野心。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需要找出自己的错误之处,了解到自己的虚伪和乱下判断的毛病,才能从“以牙还牙”“自以为是”的心理中寻得圆满。
问题5:幸福来自哪儿?
幸福感很复杂,因为幸福的持久度是有限的,关于如何才能幸福,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深思过,普遍的理解是,幸福不可能单纯来自于外界,因为如果是由物质决定的话,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富裕了之后无法变得更加幸福,也无法解释那些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欲望 。
关于幸福两个很有意思的原则:
进展原则:当我们每天朝着目标进步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到愉悦,但是一旦完成了目标,会有强烈的愉悦然后幸福变缓。
适应原则:我们会习惯当前的生活状态,包括幸与不幸,这也是物质无法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原因,当我们习惯了之后我们会想要更好的,这才能激发我们的内心的幸福感。同理,当我们生活遭遇不幸,当我们适应之后,我们也会摆脱每天悲观的情绪。
幸福感跟什么有关呢?第一个是基因,天生乐观的人确实也比悲观的人容易感觉到幸福。第二个是物质条件,虽然有钱人不一定会比普通人幸福,但是对于贫困的人来说,财富可以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个时候财富带来的幸福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一旦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财富无法带来明显的幸福感。受限于适应原则,“平常的自然平静状态”是我们对幸福最直接的感受,调查发现,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他们人民认为自己的生活也是还可接受,甚至是贫民窟的妓女们,他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不幸与痛苦,他们仍然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
幸福的方程式:H=S+dC+V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幸福基准线,这是幸福的起始标准,受到我们基因的影响, C是环境,当环境产生变化时,我们也会产生幸福感,而V是我们自发性活动,比如健身、放假等。
调查显示,有些外在因素也是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
A:噪音
B:羞愧。(外在的缺陷或者丑陋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调查显示很多整容成功的人表示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了)
C:通勤
D:自我掌控感。(比如觉得无法掌控自己工作的人会感觉无助,掌控自己的工作的人则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
E:人际关系
那么该如何寻找幸福呢?爱与工作,有一个深爱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人格特质,同时带有部分挑战的工作能给人带来幸福。比如善良的人做好事会感觉到幸福感。
奢侈病:
炫耀性消费:有些消费行为不受制于适应原则,但是奢侈品是受制于适应原则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再次花钱。因为炫耀性消费关键是别人看得到的,被我们用来当做个人身份地位象征的,他们的价值在于别人的评价。但是炫耀性消费的幸福感是有限的,物质加大我们与别人的距离。
选择悖论:选择越多,我们的期望越高,我们越能选到最好的,我们会担心自己选错。
问题6:爱与依恋
每个人天生都需要爱与拥抱,在内心充满爱的时候,我们才能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这也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依恋。
依恋分为3种模式,包括安全性、逃避型和冲突性,不单单是对父母,对于我们的另一半也是如此。
在我们的爱情中,激情只是其中的开始的要素,激情会慢慢褪去,爱情中还包含了友情,我愿意称之为亲情,当激情褪去,我们要保留足够多的亲情,这样才能扶持一生,所以相似的三观就很重要了,网络上的名言,始于颜值,终于才华。“我们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
问题7:心理的成长
人格特质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特质:外向内向,是否讨人喜欢,认真勤恳度,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神经质倾向
2、个别性调适:个人目标,生活重心,信仰、价值观等
3、人生故事:将过去现在未来编辑成一个生动连贯的人生故事
而当我们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会停下来进行思考,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终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逆境都能促进心理的成长,只有当从逆境中总结出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完成三个层次人格特质的统一。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要自己去发现,因为智慧包含了显性和默会两个部分,显性就如我可以告诉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默会知识就是必须从生活的实践中获取。我们需要从我们的经历中汲取到智慧,智慧是我们平衡人生的重要保证,平衡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的期待,平衡自己的选择与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
问题8:道德的成长
所有的文化中都很重视道德的发展,灌输大家一个观念:愿意修养自身美德者,就会获益。但是从来不设置逻辑与证明,只有榜样与格言,特别重视实践及习惯。
而现代的道德可分为绝对道德和功利主义。并且古人的道德焦点在个人人格,“我们每个人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现代是困境道德,重心也变为了道德推论。课堂上常常会放出一些极端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推理,变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训练。而道德推论是理性上的分析,无法说服大象这是一种美德。
积极心理学发展出6种美德:智慧、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一般人都能接受这些美德。而培养美德的方式,最好是先发现自己的优势特点,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特点来带动自己发展其他的美德。比如我是个上进的人,渴望有所成就,但是本质上我时常也会懒惰、自怨自艾,但是我通过自己内心大象上进的特点,设定目标,积极的学习与工作,发展出了正义、节制的特点。
在道德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平衡“个性”和“品德”,过分的个性或造成道德示范的现象,而过分的品德又不适合日趋多元化的社会。
问题9:灵性的觉醒
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三种联系,亲密度、社会地位、神性。而神性是决定我们是人不是禽兽的要素。
作者从人类恶心的感觉来谈神性,我们会对排泄物、不干净的食物和血液感觉到恶心,我们天生对于洁净有自己的追求,这也算我们追求健康安全成长的生物本能。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对大自然的敬畏,这不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也不是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我们神性的提高,我们感觉到自我的渺小,感到世界的浩大,这是我们神性在提高。
神性的道德规范可以保护可以不至于堕落,让神性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人无法抵抗神圣,即使是最世俗的人也有他独有的地方,这些地方跟其他地方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第一次谈恋爱的地方等,这些地方对于他而言神圣而充满了意义。
在追求神性的时候,我们要谨防“自我”的阻碍,
1、自我的思考是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神性却是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思考
2、精神的转变本质上就是消灭自我
3、精神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问题10:人生的意义
人们很难思考出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生就像是一个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如果不知道前因后果,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片段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这方面宗教和进化论都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割成两个小问题:
1、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2、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前面9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得知的是爱与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而神性的提高可以让我们从群体中获取超越感,而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能达到身心一致、三个人格特质的连贯一致,最后我们还必须要个人和群体中取得平衡,才能获得和谐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