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好好学习》领读Day11: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好好学习》领读Day11: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作者: 晨星如希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18:29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一起共读《好好学习》第二章第三节: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这一节的内容颇为丰富,我按作者的思路,将三个底层方法归纳一下,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第一个方法: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很欠缺。反思不是总结,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说: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作者在书中,用“高铁新城建设为什么会失败”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我们对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设的质量不同,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深度差别很大。而要想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1)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跳跃性假设是指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是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

    正所谓“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

    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想要发现跳跃性假设,产生新的解决思路,需要我们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反思,发现错误,矫正行为。虽然放慢思考的速度去想事情似乎很花费时间。但如果不这么做,未来因此浪费的时间恐怕要数倍于此。一旦我们发现并改进了一个跳跃性假设后,便能极大地改善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

    (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用错知识的地方,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作者通过合同条款中收加印文本费用的案例,联系到心理学中的损失规避效应,继而修改条款,改变了客户的感受。再以此想到送货上门加运费的销售方式也可以据此修改。

    这种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使用与否

    在把反思作为应用新知识的工具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尤为突出,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提出了十三种德行,并以此为期望标准,每天进行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最终取得非凡成就。

    作者将之对应到了企业管理学中的“对标管理”。然后将之用到了反思日记内容的改进上,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的对标标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为八个习惯。

    经过几年的训练,作者做事的思路和方法产生了质的变化,通过每日反思对标打卡,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形成正反馈;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自我思考和认知;通过“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对如何提升反思能力,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作者要求自己的员工每天写反思日志。大多数新员工没有坚持写反思日志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刚开始写的时候便会遇到一个大问题:写几天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反思的内容。认为只有发生大事,才值得进行反思,这是一个误区。

    大事需要反思,但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包括: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和心态的调整。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这些细节就包括前文提到的习惯性防卫和跳跃性假设,也包括我们其他不好的小习惯。

    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反思日记不仅仅要记录事情的结果,还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首先,我们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来,然后才能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而这个过程,都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训练反思,作者每天都用的方法是及时记录反思日记。那怎么才能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呢?很多人写几天之后就放弃了,坚持下来就很难。

    作者在写反思日记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同样有很多波折,他在书中将心路历程进行了总结:流水账阶段——假设与初步反思——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持续反思带来的隐形竞争力。

    坚持记反思日记,首先必须假设记日记本身没有问题,然后在持续中不断获得正反馈,才能坚持下去并从中受益。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现在写反思日记已经成为作者的隐形竞争力了。

    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是把反思这个偶发的行为变成了主动的、持续的行为。

    当你把反思反馈的频率强化到每天都发生,实际是在把成长的经验点一个一个积攒起来。如果能力增长是一条曲线的话,偶尔反思一下的人,其增长曲线斜率低、坡度缓;每天坚持反思、从生活经历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人,增长曲线就陡得多,反思的能力本身也会逐步提高。

    第二个方法: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具体以教为学方法的应用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2)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我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因为不由自主地成为“老师”的角色,所以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了应该“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讲的道理看起来更合理,我们便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但是要注意,所有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的案例,更要关注反对的声音。

    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比如:

    • 你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

    •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我有一个朋友就干这件事情,而且是收费的——太聪明了。)

    •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 这些途径都是以教为学的好渠道,只要你用心,就能找到更多机会。

    第三个方法:刻意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传播甚广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但并不是所有人通过1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刻意练习》一书中写道:训练天才型专家真正重要的是1万小时背后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个定义太抽象,我们可以用元认知来代替。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很困难,因为我们既有的思考过程有强大的惯性,所以必须通过悬挂假设、反思、矫正假设等一系列方法来改变它。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之间,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元认知好比我们选择从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不用临界知识,就像是开车去天津选择走省道,路远,堵车,浪费时间;而在思考的过程应用临界知识,就好比开车上高速,能够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我们快速成长就是把省道升级为高速的过程。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作者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1)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这个概念是从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借鉴过来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比如,游泳这件事情,刚开始练习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合起来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查理·芒格说: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而一旦掌握了这个思考方式,我们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晨星写于2022年5月15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学习》领读Day11: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cb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