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风集历史有意思历史故事
讲述历史《春秋战国的哪些事儿》| 第七章 秦国离间之计显神威 赵

讲述历史《春秋战国的哪些事儿》| 第七章 秦国离间之计显神威 赵

作者: 猫王故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18-09-25 13:51 被阅读32次
    文|老猫新视野

            阅读历史故事,借鉴古人智慧。各位读者,猫哥继续为你讲述历史故事《春秋战国的哪些事儿》,今天讲述第七章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最后以秦国胜利,赵军失败而结束。

            位于西部大漠边垂之地秦国,由于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势日益强大,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先后向西吞并了巴、蜀,向东扩大到三晋,向南攻击楚国,可以说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至秦昭王时,无论是军事、政治、外交,还是国内经济实力方面,均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

            与秦国接壤的国家有韩国、魏国、燕国、赵国、楚,其中赵国最强。秦国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的野心,让五国岌岌可危。为了抵抗秦国可能的进攻,韩、魏、赵、燕四国结成了同盟,按现在说法叫抱团取暖。但是这个同盟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相互之间以牺牲别国利益为目的的,都企图把秦国的矛头引向对方。

          秦昭王看到了这一点,就采用了"合联纵横、远交近攻"的战略战术,欲瓦解这种同盟,并予以各个击破。在四国同盟中,魏国实力最弱,并位于秦国东部正对面,是秦国向东出中原的咽喉。公元前268年,秦国起兵先攻打魏国,并与赵、韩、楚、燕四国保持友好关系。魏国很快就投降了,并成了秦国的附属国。

            魏国战败后,公元前262年楚国为避免秦国进攻,就把州陵献给了秦国。秦国暂时没有攻打楚国,而是派白起率军进攻韩国,并很快攻克了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与外界的通道联系。面对秦国的强势进攻,韩王非常害怕,就派人秘密出使秦国,提出割让上党给秦国,来换取秦国放弃对韩国的进攻。

          但是不巧的是,上党太守冯亭是个倔头,誓死不愿献地归入秦国。其与民众商议道: “现在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被秦军切断,秦军的攻势不减,每天都向前推进,韩王又欲将上党献给秦国,我们没有了接应。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如果赵王接收,那秦国必将攻打赵国,赵国为抵抗秦国的进攻,势必会联合韩国,这样我们就有救了。”

            在征得民众认可后,冯亭就派人去赵国游说赵王。而赵王贪图小利,不听属下赵豹劝阻,欣然接受了上党太守的献地,将上党并入了赵国的版图, 这下子把秦王惹怒了。公元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守城的赵军不是秦国的对手,被迫撤退至长平。为抵挡秦军的强势进攻,赵王不得不派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前来增援,企图重新夺回上党。至此历史上关系秦赵两国命运的大决战,就在长平拉开了战幕。

            廉颇率军与秦军大战几个回合后,没能取得胜利,于是就改变了策略,采用“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战术,通过扼守险要据点,坚守不攻,以此来消耗疲惫秦军。赵王以为廉颇被秦军吓怕了,不敢出城迎战,就多次派人责骂廉颇。但廉颇始终不为所动,坚守城池要点,拒不应战。

            秦国应侯范睢听说赵王责骂廉颇后,随向秦王建议使用离间计,让赵王与廉颇之间心生嫌弃,把廉颇换掉,这样就可以一举攻克长平了。于是秦国派人携带千金去赵国游说,并到处散布谣言:“秦国所担心的人,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很好对付,不久他将投降了!”。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后,赵王越发对廉颇恼怒了,于是不顾谋臣蔺相如的劝谏,任用赵括为大将,替换了廉颇。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好无实战经验,且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他刚当上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无人敢抬头正脸看他,赵王的赏赐他也是照单全收。赵括的母亲深知赵括的本领和为人,就力劝赵王不要任用他作将军,可以赵王是“王八吃称砣铁了心”。

          秦王听说赵王果然中计,并任用赵括为大将,心中大喜。于是就秘密派出最能打仗的武安君为上将,加强军队部署。而赵括上任后,还没有了解军情,就披挂上阵,率军主动出击秦军。武安君使出诈败计谋,提前埋伏两队奇兵,以截断赵军退路。赵军追至秦军军营,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

            两军正在胶着之时,秦军事前埋伏好的两路大军突然从赵军后边杀来,一路截断赵军的粮道,另一路拦住赵军赵军返回营地的道路,赵军被分成两处。秦军大将白率精锐冲击赵军,于是军队乱了阵脚,接连失利,粮道也被秦军截断了。

            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就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了全部调往长平,增援秦军。而有些齐国人、楚国人也来增援赵军,双方在长平你来我往,打成了消耗战。

            赵国向齐国求援,被齐王所拒,自己国内也派不出援军。到了九月,赵军军中断粮已四十多天,开始出现骚乱,士兵自相惨杀,以死人充饥。赵括等不到援兵,心中着急,就率领精锐士兵冲击秦军阵地,企图突破重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经过激烈的战斗,赵军大败,四十万大军全部投降。白赵说:“秦军攻克上党时,上党百姓不愿投降秦军,反而跑到赵国去了。赵国士兵反复无常,若不全部杀掉,恐怕会后患无穷”。于是就下令除了二百四十个年龄较小的人被放回了赵国外,其他四十万士兵被全部坑埋。这就是历史上“坑杀赵军”的事件。

            消息传到赵国后,举国震惊,但为时已晚, 赵国已无回天之力,国势受到重创,日趋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

            长平之战,秦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也震惊了周边其他诸候国,纷纷谈秦色变。秦国国力、军力持续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对我们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一是面对强敌联盟,要利用相互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我英勇红军利用国民党军与地方军伐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取得胜利,扩大了中央苏区范围;在红军长征期间,成功四渡赤水,挥师云贵,巧渡金沙江,甩掉的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在解放战争期间,利用国民党各军事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成功实施了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为取得全国反攻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是牢记  “唇亡齿寒”。韩、魏、赵、燕四国虽然结盟,但各怀鬼胎,在秦国攻击盟国时,其他三国不去救援,反而相互利用,坐山观虎斗。尤其是赵军被围于长平,齐国国王虽在周子的力劝出兵救赵时,指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后,仍然拒不救援,最后导致赵军灭亡,自己也终摆脱不了被秦国所灭的命运。我们共和国成立后,三次对外用兵,均有出于“唇亡齿寒”的战略考量。

            三是“军事实战才是检验将领才能的唯一标准”。军队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必须重实践,轻言谈。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理论,也仅是纸上谈兵而已。我们在军队建设中,必须重视战场的实战检验,而不能唯文凭、唯学问、唯职位和唯口才而论,否则就会重蹈赵括的前辙,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述历史《春秋战国的哪些事儿》| 第七章 秦国离间之计显神威 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ek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