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14、《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著,小说对一个真实的故事做了有限度的加工、改写和润色。在作者看来,现实中的那个女主人公成丽雯,“虽然岁月沧桑,韶华易逝,眉宇间,几分英气尚存。”
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
15、《受戒》,汪曾祺著,婚丧礼仪、土风习俗、陈年遗风、饮食服饰等民俗现象
构成了汪氏“风俗画”。汪把绝大部分篇幅交给了他的故乡高邮地区一方土地。水洗的文字,文理自如,朴素的生活,朴素的情感。
16、《牛棚杂记》,季羡林著,作者认为,之所以要把那一段经历原原本本地记下来,目的是让人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他总结牛棚生活的理论是“折磨论”,从打倒、抄家开始,一直到劳改,花样繁多,但其精华所在则是“折磨人”。
17、《身边的江湖》,野夫著,可以说是一本散文集,书中写到“人类本质上是善于忘怀的动物,伤痛抑或仇恨,都容易被时光所风化。”因书中内容较多,不好用一句话来归纳。
18、《大淖纪事》,汪曾祺著,有些篇目和《受戒》有重复的地方,也是汪曾祺的短篇集。
19、《生活其实是很好玩的》,汪曾祺著,汪写家乡菜,非常细,并且一一做了考证,现在是什么,以前是什么,吃起来怎么样,不仅菜很入味,文章也颇能入味。
20、《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他在书中写到:我自己对读小说有一种真正的爱好,这种爱好不可能有阅读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我自己也写小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绝非任何其他的快乐可以代替。
21、《寄居者》,严歌苓著,小说写了一位上海姑娘在抗战期间为了救难民犹太人彼得而发生的故事。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我很卑劣,爱情很高尚,因而我通过卑劣实现高尚。
22、《红楼梦》,曹雪芹著,上中学时看过一遍,印象不深,这次看完有不一样的感受。书中写了太多的梦幻,借梦说事,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王熙凤虽为女流之辈,既有管理才能,又爱揽事情,用现在的话讲:敢于担当。
23、《胡适文集》,胡适著,全书十二卷,只能说看了少部分文章,要看完很不容易。其中第三卷《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推荐了一些国学书籍,虽然是最低限度,许多还是没有听过书名。
24、《远古的纸草》,张冠生著,作者曾是费孝通的助手。这部作品集也算是张冠生的书评。
以前看过他的《纸年轮》,是对民国以来每年所出的重要书籍进行了品读介绍,大部分书籍来源于他的收藏。当然,介绍的每一本书,肯定是作者读过的。
在介绍书籍时,对作者的生平,出书的背景,以及与书籍和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也多有涉及。看了他介绍的每一本书,虽然寥寥几笔,但有窥斑见豹之感觉,也有了想购买到手,一睹全貌的想法。《纸年轮》这三个字还是比较贴切的,纸就是书的意思,书也有年轮啊。
《远古的纸草》和《纸年轮》类似,介绍了远古的纸草的制作过程,从《共产党宣言》到《人间词》,从《辞海》成书经过,到《柳亚子的故事》,不仅介绍名书,也介绍名师、大师,文化的君子;不仅使我们了解最远古的纸草的制作过程,也看到了章士钊,柳亚子、张荫麟、费孝通、沈昌文等大师们的故事。
张冠生还写过《纸日月》,题材类似于《纸年轮》,也是谈读书的。张冠生的这些作品,既是书评介绍,又是图书出版的历史,也是读后感。
从该书序言里我们或许读懂了张冠生为什么热衷于寻找书籍的年轮,醉心于远古的纸草:
人有生死,文化也有。人的生命过程,有进化退化,文化也有。此生赶上人类文化退化期,心有不甘,群体退化之下,个体能否进化?不妨尝试,读书算是一途。
谈到读书的目的,则更为坦荡:
“不为黄金屋,不为千盅栗,不为颜如玉,只为多看几篇荒凉中的绿叶,多得一点精神上的滋养,让寻常日子尽量接近有文化的日子。”
(未完待续)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