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无聊”这个词最精妙的比喻是,缺乏对“活着”这件事的,最基本的耐心。
当然,这是一个相当严肃更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事情。毕竟,生活的底色就是无聊、庸常和平淡。或许你会认为我这么看生活有些消极,其实不然,这么来看待生活,是为了以平常心来进入生活。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而是尽可能踏实地进入生活。
前段时间有个人就像我提问,而针对她问题的思考,其实刚好可以用来回答“无聊”这样的人生终极困境。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我们所说的无聊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无聊,也包括对人生感到失望、绝望、没有意义、没有期待,甚至就是对未来感到焦虑。
下面是她的自我描述:
坐标北京,双职工家庭,我和老公加起来月入2W多。育有一个女儿,北京户口。我们住140平米房、拥有一辆30W的车、还有100多W存款。双方父母也都有退休金,我们没有养老负担。同时,我们也没有贷款压力。
像我这样的家庭,我对未来依然有着深深的焦虑感,是正常的吗?
你看她最后一句话的问法特别有意思。似乎在说,像我这样的家庭,我本就不该有焦虑,然而事实是,“我确实感到焦虑”。这一下子就有了双重矛盾:
1、本不该有焦虑而实际上有焦虑。很矛盾。
2、明明感到焦虑,却依然怀疑自己的焦虑。更矛盾。
等闲平地起波澜,一件极为简单的事,一下子就变得复杂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困惑。本来是一个问题,但经由我们的思考,我们自身处境的影响,就变成了无数个琐碎的问题甚至无解的矛盾。我们常常就这样将自己置入了一个死胡同,摆不脱,出不去。
时间久了,无论对家庭,对自己的个人发展,还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是一种损害。这里有一点值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意,一个人的焦虑感往往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当事人却会质疑自己的焦虑,觉得它不该出现。这就好比一个人患病了,但是却认为自己不该患病。患病是事实,而事实却被当事人给否定了。很奇怪是吧,但是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这个问题继续深想下去的话,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个笑话。这个话题,下次有机会我们再深入探讨,非常有趣。
其实她的问题并不复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事只有三件:
1、有人爱与被爱;
2、有事做;
3、对未来有期待。
当然,我们未必三者同时具备。倘若都具备的话,那或许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假如我们不得不放弃,直至只剩下最后一件,那么我们该留下哪一件呢?
答案是,对未来有期待。因为只要有期待,那么有人爱与被爱,有事做,都可以在未来的期待之中。相反,生活没有期待,没有奔头,那么自然就会焦虑、烦躁,而且对什么可能都提不起兴趣。因为这时,人会进入一种“活死人”的生存状态,就像电影《地久天长》中的那对夫妻一样。
这和提问者本人拥有什么物质条件,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羡慕她的优渥条件。
事实上,对于很多三四十岁的人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在当下社会表现的尤为突出。那就是,他们的一生是按照前25~30年进行规划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抚养孩子继续上一个轮回。
这就导致,他们人生的基本任务一旦完成,往后余生就非常缺乏想象空间。对呀,未来的四五十年时间干嘛呢?之于这个话题我曾在文章《你准备怎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有过详细的探讨,在此就不多赘述。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你搞不清楚的话,就意味着你的未来没有了期待和想象的空间,这时你自然就会感到焦虑、迷茫。此外,因为他们之前的人生大多是被上一辈人安排的,这就使得他们的人生容易失去意义和成就感。毕竟,现在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你一直在干的事,假如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那么就非常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觉得人生一片空虚甚至荒诞不堪。就像电视剧《北京青年》里的老大何东一样,他在临近结婚前,决定放弃所有重走青春这一行为,正是对荒诞感的对抗。
这不是上一辈的错,只是时代变化所导致的。以前的年轻人也会折腾,但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给年轻人更多的折腾空间,再加上之前的社会价值观一元,所以不会闹出多大的动静。这也是一些年纪大的人无法理解现代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折腾的原因。
该提问者,所感受的到的困境其实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她的优势是,可以有更多的资本折腾。既然如此,就可以小范围地去试着折腾一下,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特长等等。生活还是需要些想象力的。
冥想时刻:
请相信,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