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导给我们介绍完景区大门的含意,接下来是我们全员在大门下拍照留念。
当时我们照相的方式好特别,我们不是喊“茄子”,也不是喊“田七”,而是喊“钱”。苏导和刘导两个人并排站在我们面前,苏导举起相机对好焦后,刘导手里揣了一枚一元硬币,当刘导把硬币抛起的瞬间,我们齐声喊出“钱”字,苏导随即按下快门。
因为拍照的方式新奇使得我们群情激昂,一声“钱”字,喊声震彻山谷,发处悠长的回升,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槟榔谷,我们来了!
拍完照后,我们当天的游览才算是正式开始,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非遗村。
据刘导介绍,非遗村所展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10余个,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竹木乐器演奏技法、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以及黎族歌舞等。
我们首先来到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区。黎族的纺织技艺从古至今经历了无纺、麻纺、棉纺的发展历程。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无纺技艺的展示,我第一次看到树皮做的衣服和被子是那么的漂亮。有一种见血封喉树大家不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展览的衣被就是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成的。
树皮布是黎族服饰的始祖,经过扒树皮、休整、浸泡脱胶、漂洗、拍打五道工序制成,最后经过剪裁缝制制成成衣。
接着是麻纺,麻纺织工艺是一项最古老的生产技能,自古以来,黎族的麻、棉纺织工艺被誉为我国纺织业的一大发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黎族传统纺织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纺织文化和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南岛上自古就有很多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说到棉纺织,不得不提到我国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她少年时受封建家庭的压迫曾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学会制棉和织崖州被。黄道婆作为当时棉纺织技艺的代言人,中学课本上有记载,我们同行的历史老师都知道,经过这次旅行更是终身难忘。
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制作起来特别复杂。龙被不是平常盖的被子,而是一种非常上档次的装饰品,是黎族历代用来进宫中原王朝的珍品之一。
由于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龙被的织造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已经失传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一盏青灯,三五藤萝,暗淡的光影下,织布机的“吱吱”声遁入耳门。海南黎族的阿婆,或正襟危坐,或面带慈祥,或表情肃穆,亲手编织着的黎锦引人注目。那娴熟的动作,精湛的手艺,一看就知道是历经磨难、日积月累的结果。
我们不仅聆听了讲解,观看了实物,我们还亲眼目睹了黎族阿婆织锦的过程,我们部分老师还参与其中,亲手体验了一把织锦的方法和过程。
…………
就这样,我们走马灯似的一家一家的参观着,海南黎族各种古老的技艺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历史,我们被我们民族的聪明和才智深深感动着。不过,其间有些比如山栏酒,蜘蛛毒之类,感觉其目的主要是推销商品,并非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上午的参观游览接近尾声,最后是观看一个叫“程门招婿”的传统节目。
正当我要跟随大家前往观看节目的时候,苏导突然在一旁叫了我一声。我回头看她,她却对我只是笑着并不开口,眼睛渐渐迷成了一条缝,害得我急忙环顾左右,看有没有被人注意到。
等我走到她跟前她才开口:“忘了我说的让你帮我办件事吗?”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
接着苏导取下肩上的麻纺工艺的迷你小挎包,我认出来那包应该是刚才参观蜡染技艺展示时售卖的那种。
苏导把包包递到我手上:“你趁大家热闹的时间,把这个包包送到我们早上停车那个停车场,也是大巴车,车号……”苏导只管说,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不过话说回来,就单凭刚刚苏导笑得我心旌旗搖的样子,那一刻我也说不出来不同意)。
苏导说着又从她另外的包里取出个小记事本,翻了翻,撕下一页递给我,我接过来,看到上面写着“琼B10087,吴师傅”,笔迹娟秀流畅。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