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发起了“十分钟读完一本好书”活动,最初的灵感是:
若是有人把一本书的精华提取出来,十分钟给我讲完,我应该给他钱的,而且那钱数肯定应该比那本书的定价高出许多倍,因为他帮我省了时间……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就借此机会,系统回顾一下我读过的书吧。一方面是给大家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阅读与思考。
引言
高二的时候,偶然间在学校的书店里发现了周国平的《风中的纸屑》,很喜欢,就买了下来。现在回头看,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使得我的阅读喜好有了第一次转变。在此之前,我像当时的许多中学生一样,喜欢所谓的“青春文学”(受当时暗恋女生的影响,我读了郭敬明的所有书,深受感动)。
在读完《风中的纸屑》后,我又读了周国平的许多书,以及他提到的一些书(比如在读了《岁月与性情》后,买了卢梭的《忏悔录》)。渐渐地,我开始喜欢上另一类更成熟一些的作家,比如王小波、史铁生、昆德拉、尼采等等。
大一的时候,我对周国平的兴趣慢慢减弱了,开始热爱史铁生和昆德拉。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喜好从散文到小说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周国平的作品只是讲些大道理、表达一些自己的感受,不够有深度。于是,之后的许多年,我都很少再读他的书(虽然也有买,但基本都放在女友那里了,我一般只会简单翻一下)。
最近,因为写这个“十分钟”系列,我重新回顾了周国平的书和自己的读书笔记。令我意外的是,我开始真正体会到周国平作品的意义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通过读周国平的书,建立了许多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这给了我非常好的心态,使得我在高中以及本科的时候没怎么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非常单纯地学习、阅读、思考、成长。
大约十年之后,二十七岁的我已经不再有那种简单的好心态,而是面临许多压力和困惑(比如科研和生活的压力,对亲人和自己的责任)。在有过十年的经历和成长后,现在重新看周国平的书,不再是年少时的激情与钦佩,更多是成年人间的理解与欣赏。
就像我之前一样,许多人对周国平都是有偏见的,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或者已经太过世故。也有人觉得周国平的书都是一些心灵鸡汤,并没有多大意义,在关于稻盛和夫的文章中,我有过一点对“鸡汤”的思考,不妨放在这里:
很多人厌恶鸡汤,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好现象。确实有害人的鸡汤,但是,也有鸡汤是真正有营养的,应该学会如何辨别两者。
至于是否能找到喝汤的勺子,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人能够给你这样的勺子的(即使看起来给你了),这把勺子需要你自己来寻找、来创造。
“知道”与“懂得”有着巨大的距离,“懂得”也是有不同的境界。“突然的领悟”一般都是不靠谱的,很容易遗忘,不会有真正的改变。这也许就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也许,你可以尝试不带偏见地阅读一下周国平的文字,相信你也会喜欢的。
《风中的纸屑》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6-2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摘自百度百科)
<1>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我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2>命运结伴而行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太简单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总是被领着也被拖着,抗争着但终于不得不屈服。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3>困惑与觉悟
应该怎么生活?这是一个会令一切智者狼狈的问题。也许,一个人能够明白不应该怎么生活,他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厌世弃俗者和嫉世愤俗者都悲观,但原因不同。前者对整个人生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否定人生,是哲学性的。后者仅对世道人心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肯定自己,是社会性的。
<4>亲近自然
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声。
<5>爱与孤独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个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终归比没有好。至于精神上的幸福,这只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只要你心中的那个美好的天地完好无损,那块新大陆常新,就没有人能夺走你的幸福。
<6>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觉。它必须通过反思,所以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说。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7>寻常的苦难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
幸运者对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侥幸:幸亏遭灾的不是我!不幸者对别人的幸运或者羡慕,或者冷淡,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委屈:为何遭灾的偏是我!
<8>人得救靠本能
人都是得过且过,事到临头才真急。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来,只要不死,好了伤疤又忘疼。最拗不过的是生存本能以及由之产生的日常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琐事分散了人对苦难的注意,使苦难者得以休养生息,走出泪谷。
身处一种旷日持久的灾难之中,为了同这灾难拉开一个心理距离,可以有种种办法。乐观者会尽量"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过天晴的未来,看到灾难的暂时性,从而怀抱一种希望。悲观者会尽量居高临下地"俯视"灾难,把它放在人生虚无的大背景下来看,看破人间祸福的无谓,从而产生一种超脱的心境。
倘若我们既非乐观的诗人,亦非悲观的哲人,而只是得过且过的普通人,我们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无意地掉头不看眼前的灾难,尽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存的别的欢乐上,哪怕是些极琐屑的欢乐,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类欢乐是任何灾难都不能把它们彻底消灭掉的。所有这些办法,实质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骄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怎么办呢?剩下的唯一办法是忍。我们终于发现,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是人类的命运。接着我们又发现,只要咬牙忍受,世上并无不可忍受的灾难。古人曾云:忍为众妙之门。事实上,对于人生种种不可躲避的灾祸和不可改变的苦难,除了忍,别无他法。
<9>自我和他人
独特,然后才有沟通。毫无特色的平庸之辈厮混在一起,只有委琐,岂可与语沟通。每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开放出自己的奇花异卉,每人也都欣赏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
一个人之所以不爱自己,甚至厌烦自己,是因为缺乏灵性即精神性。这样的人不够有灵性以自娱,于是感到无聊,希望在琐碎的日常劳作——所谓为他人生活——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10>爱情的容量
初恋的感情最单纯也最强烈,但同时也最缺乏内涵,几乎一切初恋都是十分相像的。因此,尽管人们难以忘怀自己的初恋经历,却又往往发现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少。我相信成熟的爱情是更有价值的,因为它是全部人生经历发出的呼唤。
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
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11>性爱哲学
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12>性爱伦理学
爱就是心疼。可以喜欢许多人,但真正心疼的只有一个。
可以不爱,不可无情。
情人间的盟誓不可轻信,夫妻间的是非不可妄断。
<13>性爱心理学
关汉卿《一半儿.题情》:"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男女风情,妙在一半儿一半儿的。琢磨透了,哪里还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还会荒心乱?
有时候,女人的犹豫乃至抗拒是一种期望,期望你来攻破她的堡垒。当然,前提是"意思儿真,心肠儿顺",她的确爱上了你。她不肯投降,是因为她盼望你作为英雄去辉煌地征服她,把她变成你的光荣的战俘。
<14>性爱美学
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你怦然心动。你目送她楚楚动人地走出你的视野,她不知道你的心动,你也没有想要让她知道。你觉得这是最好的:把欢喜留在心中,让女人成为你的人生中的一种风景。
恋爱,人生中美丽的时刻。如同黎明和黄昏,沐浴在柔和金光中的一切景物都变美了,包括那个美人儿。恋爱中的人以为那个美人儿是光源,其实她也是被照的景物。
<15>两性之间
吸引异性的两种方式:一、显示风趣、智慧、活力,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二、显示忧愁、伤痛、深度,勾起对方的同情心。活力和深度的统一,吸引力达于极致。可是,显示毕竟是表演,在口味更天然或更精致的对手那里就只能引起反感了。
拜伦说:"谁写诗不是为了取悦女人?"写信何尝不是如此。文采是男人引诱女人的一种方式。不过,最好的信往往是一个天才男人写给另一个天才男人的。
<16>婚姻与爱情
爱情不风流,它是两性之间最严肃的一件事。风流韵事频繁之处,往往没有爱情。爱情也未必浪漫,浪漫只是爱情的早期形态。在浪漫结束之后,一个爱情是随之结束,还是推进为亲密持久的伴侣之情,最能见出这个爱情的质量的高低。
"看来,要使丈夫品行端正,必须家有悍妻才行。""那只会使丈夫在别的坏品行之外,再加上一个坏品行:撒谎。"
"我们两人都变傻了。""这是我们婚姻美满的可靠标志。"
<17>亲子之爱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体验都是特殊的,若非亲身经历就不可能凭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我以前认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着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现在我才知道,人唯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
为人父母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有可能更新对于世界的感觉。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