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补习班——找回遗忘的知识
儿歌无疑是最接地气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即使作为告别儿童时代许久的成年人,也能时不时地哼唱一两首儿歌。
那么,儿歌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一)你真的了解儿歌吗?
很多家长都自诩了解儿歌,甚至告别童年数十载光阴后仍然对幼时所唱的儿歌记忆犹新。但仅仅会唱,就意味着家长朋友们真的了解儿歌吗?
当然不是!
儿歌并不仅仅是儿童歌曲,它更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民歌的一种。比如公认的全球第一儿歌《一闪一闪小星星》就出自一首法国民谣,用最简单的旋律展现出了儿童的童真,所以能够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儿歌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就更加悠久了。我国早期称之为童谣,尤其商周时期大行采诗之风,很多民间童谣随即传入宫廷,甚至被编入重要的历史典籍《诗经》之中。
比如《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写道:“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当然,更为著名的童谣是《三字经》,如今已成为国学启蒙读物之一。
再比如《上学歌》等,是带有新时期特色的儿歌。
在这里,要提示各位家长朋友:如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虽然儿歌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但并不妨碍它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永恒的经典。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完全没有必要一味地为孩子寻觅新创作或流行中的儿歌,很多经典儿歌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在绽放人性的光辉。
(二)儿歌,应该怎么选?
儿歌,的确很好。
儿歌,也的确是孩子学习的必备读物。
但,儿歌要怎么选呢?
1. 别被“思维定势”骗了
A. 有些家长觉得应该选择孩子喜欢读的儿歌,毕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这种说法并不算错,但并不全面,因为幼儿并不具备判断能力。只能说明这些儿歌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阅读方向的把握上还需要以家长的意见为主。
B.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儿歌,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期集中,而且短小的儿歌孩子容易记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的确如此,矮小精悍是儿歌最为显著的标志,也方便记忆。
C. 还有些家长认为应该选择涵盖知识点多的儿歌,比如涵盖动物、事物特征较多的儿歌,这样孩子在诵读儿歌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儿歌往往含有一定的知识点,比如摹状类儿歌就通过摹形、摹色、摹声立体地刻画出动物或事物的样子,让孩子读起来生动有趣。
D. 有些家长认为儿歌的文字内容较为重要,因此在选择儿歌时往往是从文字内容出发的。
文字固然是孩子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扇窗,但韵律和节奏也是儿歌的重要特征,是早期培养儿童乐感和节奏感的重要读物,因此在选择儿歌时,文字内容和韵律感同样重要,以便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节奏。
2. 其实方法很简单
选择儿歌读物,重点在于“适宜”两字。怎样才算“适宜”呢?
(1)可以从长度和主题上做以区分。一般来说,
- 2--3岁孩子,以4-8句为宜,主题以生活相关为宜;
- 3-6岁孩子,以8-16句为宜(如韵律感强,可适当放宽长度),主题以动物、事物相关为宜。
当然,考虑到孩子自身的个体差异,也可以适度调整选择范围。
(2)在儿歌的文字内容上,掌握三个选择标准。
标准一:情感教育
幼儿唱儿歌,是感情的外泄过程,并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因此,要选择节奏明快、舒缓的儿歌作品,以便于家长领读时声音和谐。
标准二:启迪心智
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大道的领路人和启蒙者,因此在选择儿歌时应关注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字内容涵含知识点应多一些,以便于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标准三:训练语言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这些特征便于幼儿吟诵。因此,应尽量选择声母为z, c, s 的字,即牙齿闭和发出的声音(一般方言中容易将zh, ch, sh 读成z, c, s)。这样不仅节奏明快,也便于纠正孩子的齿音字。比如带有“四”和“十”两个字的儿歌。
3. 采取“短时间、高频次”的训练方式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所以每次教孩子的时间不要太长,以10分钟以内为宜;为巩固学习效果,可以增加教学频次,即当孩子已掌握一首儿歌后,可以经常让他背诵,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三)与孩子共同创作一首儿歌吧!
学习过《我上学了》这篇课文,代表孩子已经真正步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了。这一时期的亲子作业非常重要。由于孩子正在经历生活环境的变化,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家长的介入,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过渡期。
在这篇课文中,通常以“诵读儿歌或创作儿歌”作为课后作业。诵读儿歌时,家长可用前面所讲的方法为孩子挑选适宜的儿歌,并与孩子共同诵读;但创作儿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无疑是一道难题。
其实,任何儿歌在成为经典之前都经历过“初稿——修改——升华”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完成第一阶段的“初稿”就已经决定偃旗息鼓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心中无“情”,必定下笔无物。
那么,怎样帮助家长朋友们呢?
1. 收起你的认知习惯
这里所说的“情”有两种:一是情感、二是情绪。
(1)包罗万象的“情感”
尽管最好的写作方法是观察与积累,但作为忙碌的家长朋友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时间、也不会留心去观察生活、观察孩子,更不会积累日常观察的点点滴滴。所以,情感宣泄就成了创作的主要源泉。但要支承起一篇儿歌的内容,还需要足够充沛的情感。
情感,主要指家长对于孩子的情感。说到这里,很多家长朋友会觉得:做父母的,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有了爱,自然就有情感了!遗憾的是,
爱≠情感
也许这个公式会让很多家长朋友觉得不舒服。不过,在写作领域中,这个公式是成立的。
写作中的“情感”是包罗万象的。“爱”只是其中一部分,还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所以说,仅依靠“爱”是不可能让儿歌内容丰富起来的。
(2)充满正能量的“情绪”
除了情感以外,创作儿歌还需要“情绪”。与人们习惯性地认知不同,这里所说的“情绪”并不是某种“情绪病”,也就是坏脾气。而是写作所需要的感性,或者说是对情感的表达。
尽管情绪充满了主观意愿,是感觉、思想或行为交织起来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抑或表现为生理行为。比如,因为喜爱而亲吻孩子,因为厌恶而指责对方,等等。运用文字来表达这些行为时,会自然而然地代入情感,再加入一些固定范式或行文规律,便成了儿歌。
当然,针对于儿歌创作,所需要的往往是积极向上的情绪,甚至是高昂的、带有主旋律色彩的正能量。儿歌创作过程中,正需要不断积蓄充满正能量的“情绪”。
2. 情感源自叠加
有很多家长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胸中千言,却下笔无绪。这是因为情感还不够充沛。面对孩子时,家长朋友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潜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并且在不断自我叠加。
比如,一个简单的起床穿衣动作中,就蕴含了关心,幸福,宠爱等多种情感。所以,在我们描绘起床穿衣的过程时,脑海中充满了孩子可爱的模样,故而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小”、“子”这些可爱的字眼儿——如“小脚丫”、“小胳膊”、“小鞋子”等。这就是情感的叠加。
穿衣歌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扣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袜子穿鞋子。
3. 情绪起于情境
灵感是感性的,而感性需要情绪的调用。所以在创作之前,要调用自己的情绪。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在大脑中自我创设情境。
简单来讲,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在创作这首儿歌时,家长朋友们需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清晨叫孩子起床穿衣的情境中。当然,也可以真的选择一天清晨,一边给孩子穿衣一边打腹稿。
在真实情境中,有助于代入情绪,使创作更感性、文字更真实。比如先穿袖子再穿上衣,然而再扣上扣子,这一连串动作流程不能乱,否则就失去了描写的真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初次创作时,尽量不要在初稿创作时就给自己设定框架。只要你情感充沛、情绪激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须在意“规范”——因为一切都是你的写作素材。
福利时间
特别说明,以上所列举的儿歌创作方法只是针对毫无写作经验的朋友而言,对于具备一定写作经验的朋友来说,让你最舒服的方式,就是最有用的写作方法。其它关于儿歌创作的基本技巧,以及如何“修改”、“升华”等问题,敬请关注:
关于儿歌创作方法将在《知识铺子·一目作文》中推出连续章节详细讲述(内含一篇写作实录),敬请关注:
《知识铺子 · 一目作文》专栏
【三文教辅】分为师家衔接桥、家长补习班、课外阅读圈三部分,内容紧贴教材,专门为家长朋友们提供教学重点解读、学习辅导知识补给、推荐课外辅助阅读书籍(含阅读解析),致力于成为家长朋友的得力帮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