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知识铺子国学与传统文化
【半调文化·笠翁对韵】(2)上卷·一东部(一)

【半调文化·笠翁对韵】(2)上卷·一东部(一)

作者: 缇汀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07:12 被阅读39次
    半调文化

    上卷·一东部(一)

    上卷·一东部(一)

    一字对——万物而生

    原文

    天对地,雨对风。

    【半调】解读

    “天、地、雨、风”皆是自然恩赐:天为盖、地为炉、雨润物、风怡人。有了这四种元素,万物可生,自然也包括人。

    所以,在这一段中主要讲述了万物而生的道理,或者说是万物生所必须的元素。

    但是,“天”为什么对“地”,“雨”又为什么对“风”呢?

    1. “天”和“地”是既真实又虚无的。在现实中,天是多种气体聚集而成,地是地壳运动组合而成;但在虚无的精神世界,“天”与“地”是文化的象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父地母”、“天乾地坤”(《周易》),这种相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 当然,从物理空间来看,天浮于上、地悬于下,天地自有相接之处。所以,“天”对“地”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1. 相比“天”与“地”的虚虚实实,“雨”和“风”则要更真切许多。它们是自然中的天气现象,也是万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但“云”、“霜”、“雾”、“雪”也同样可以与“风”对应,为什么是“雨”和“风”对应呢?其实,简单来说,这是《平水韵》的押韵原则,是这个文字游戏必须遵守的规矩!

    两字对——万物之理

    原文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半调】解读

    “两字对”是对韵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两字对往往选择近义词或反义词对韵,称为“正对”。在本段中出现的三对“对子”就属于“正对”。

    在这一段中,主要讲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并以此寓意人世间万物所生的道理。

    1. “大陆”不是那个“大陆”;“长空”还是那个“长空”

    • 为什么说“大陆”不是那个“大陆”呢?因为这里的“大陆”通常理解为盘古大陆。据《山海经》所述,盘古大陆分布的500多座山峰和300多条江河水道。所以才说,“大陆”并不局限于某块土地、某个地区,乃至某个区域或国家,而是有人类栖息的地方,是广义的“大陆”。
    • 不过,“长空”必须是那个“长空”,因为无论大陆板块如何移动变化,几十亿万年以来,天空始终没有变化。
      当然,从字面来看,“大”对“长”、“陆”对“空”是较为工整的对韵,不仅为同一类事物,更是明显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 浪漫“山花”对“海树”

    • 山上种花,海里植树——何其浪漫的画面。没想到,“山”对“海”、“花”对“树”这样工整对韵,反而映衬出一副娇美的画面。
    • 但细想之,似乎又与我们的常识不符。我们都见过山花烂漫的时节,也见过海中奇观,但海里长出的树的确罕见。
    • 事实上,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我们在解释古文时往往习惯性地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往往会导致一些小小的偏差。比如这里所说的“海树”并不是指海里的树,而是指海边的树。南齐著名诗人谢眺有作为凭:
      “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 可见,“海树”长于海边,根茎没于海水之中,树干枝叶露于海面之上。想象一下:淡绿色的海水微微荡漾,站在粗壮的树根之上,任凭温凉的海水拍打脚踝,身旁飘来新绿的芬芳,而抬眼放去是漫山遍野的五色花……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3.“苍穹”之巅是“赤日”

    • 这是一个关于景色的对子。“景”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恩赐。它带给我们视觉心灵的双重体验。
    • 首先,从视觉来看,“苍”是指青色,即介于蓝与绿之间的颜色,也是天空的一种常态色;而“赤”通常指正红色或深红色,比如我们常说的“赤小豆”也泛指“红豆”。从色谱来看,青和红对比强烈,显然是一对撞色。这对“对子”从颜色上已经形成了对仗。
    • 其次,“穹(qióng穷)”字,通常义为穹隆,愿意是高大圆顶的空间,在古文中常指代天空。故此,“苍穹”也理解为青天。《诗经·尔雅·释天》有云:“穹苍,苍天也。”
    • 那么,“日”字我们通常会理解为太阳,在这里亦如是。不过,“赤日”并非指那一轮天边的红日,而是正午当头的烈日。所以说,这里的“赤”亦有“炎炎”之意。
    •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赤日”也引申为“天子”之意,即“天子乃上天之子”;而“苍穹”可以理解为一望无垠的青天,寓意“朗朗乾坤之间,唯有天子配与天齐”。所以,在古代人心目中,“天子”是人间可见的“人神合一”之身,作为芸芸众生,抬头可见,“苍穹”之上只悬着一轮“赤日”,代表每个人心中只能有一个太阳。

    三字对——人世浮沉

    原文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半调】解读

    很多的“三字对”采用了双声叠字,可以看作是“两字对”的一种变形。本段所介绍的“三字对”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他“三字对”形式,会在后续文章中更新,敬请关注)。

    虽然这一段仍然以景观描写为主,但更多地隐喻了人世间的浮沉事理。

    1. 听觉与视觉的对冲

    • 前面所讲的“对仗”通常是指同一类事物或元素之间的对比,但在这一段中,表面上仍然是由“雷”和“雾”两种自然气候现象进行对比,但实际上,从感官体验来讲,却是一场“地对空”的对冲体验。
    • 这一对“对子”的重点实际上是后两个“双声叠字”,即“隐隐”和“蒙蒙”。在古文中,“隐隐”不仅形容雷声,也多用来形容车声。比如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写道:“雷隐隐而响起兮,象君主之车音。”意指车多如云。
    • 而“蒙蒙”多由视觉感官而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下雾的天气,室外往往有朦朦胧胧的白色雾气缭绕。

    然而,为什么要采取听觉与视觉的对冲呢?

    • 我们不妨假想,在旌旗蔽日的古代战场上,车轮滚滚,马嘶啸啸,基本上是一种常态。而马车驶过之处,经常会卷起尘雾飘散,空气中自然会呈现出一种“蒙蒙”之态。如此一来,这两个听觉与视觉的场景并非被割裂,而是浑然一体,相映而生。
    • 当然,这样的假想,于后面一句的解释也会更加顺理成章。

    2. 暮年与青年的对望

    • “日下”和“天中”都是对太阳的描写。在古文中,“日下”通常指太阳即将落山之时,也就是傍晚;而“天中”往往指太阳悬于正当空,也就是正午时分。
    • 一个是夕阳红日、一个是正午骄阳;一个没于傍晚,一个正在当空;一个似暮年老朽,一个正值壮年。一代人走上历史舞台,必然有一代人走下历史舞台。试想一下,在那旌旗蔽日的战场上,一方胜了,一方败了,世事便是这样此消彼长,不断更迭,才有了今时今日。所以,“日下”对“天中”既是人事之理,也是万物之理。

    五、七字对——风月无边

    原文

    风高/秋月白,雨霁(jì)/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shēn)商两曜(yào)/斗(dǒu)西东。

    【半调】解读

    人是情感动物,无情之人亦无趣。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情字,日常生活更离不开情字,所以真正的“情”是蕴于中而形于外的,是人性使然。于是,古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与“情”字有关的对韵方法。

    当然,古人心目中的“风花雪月”并非专指岁月场所,而是人间情事之美好。这里不仅有爱情,更有简单的感怀天地万物的情愫。

    1. 风雨之后的美

    • 在“一字对”中,提到了“雨”对“风”的经典对仗。在这一段中,这对经典搭配有了进一步延伸。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风刮得低沉、裹胁了尘土时,往往能够嗅到一股泥土的味道,那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必然会有大雨将至;而每当云淡之时,风也变得轻柔了,天朗凄清,必是艳阳高照的日子。人们常用“风高”来形容这样的日子。而“霁”本身是指雨后转睛,同样是晴天碧日的好天气。于是,便有了“风高”对“雨霁”。
    • 其实,世间万物之美,总是环环相扣的。“风高”和“雨霁”之后,景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风高”通常发生在秋天,尤其生活在北方的朋友们感受更为深刻。四季分明的气候,每到秋天,天空似乎变高了,风变清爽了,那种轻轻地拂过脸颊的感觉,仿佛情人间的温柔。
    • 这是白天的光景,那么入夜以后呢?皓月独悬,银白如雪,周围的星光不觉都黯淡了。人们看得真真切切,这种景色之美,使人心旷神怡。所以才会有白居易那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而发生在傍晚时分的“雨霁”最令人心醉神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阴雨过后的晚霞最美!试想一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之后,天空打开了,一轮红日爬上远处摩天大厦的顶层,它在静静地等待晚霞驶来,一片,一片,又一片……它并不想催促它们,因为那是它最娇美的情人。渐渐地,晚霞映红了天,天地仿佛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的真,哪里的幻。所望之处,宛如一副油画。人置身其中,岂能不陶醉忘我呢?
    • 这两处皆是令人神往又日常可见的美景,所以“秋月白”才会与“晚霞红”惺惺相惜。

    2. 相思成狂

    • 先说几句题外话。中国人关于星宿的研究,比西方要早上千年之久。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而生。早在帝尧“数法日月星辰”(《史记·五帝本纪》)之时,就开始了对星宿时辰的研究。
    • 回到这对“对子”当中,“牛女二星”指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已流传千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河左右”意指,牛郎星在银河之左,织女星在银河之右,终年不见,相去甚远。
    • 与“牛女二星”相对的是“参(shēn)商两曜(yào)”,二者皆为二十八星宿之列。商即辰,也即是心宿。参宿在西方,心宿居东方,古人往往把亲友久别难逢比为参商。杜甫即有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而“曜”字即指星。古代人将日、月、五星称为“七曜”。而“斗(dǒu)”是指二十八宿之一的斗宿,并不是北斗。也就是说,参、商两星分别在斗星的西方和东方,也是终年不得见之意。
    • 可见,相思对相思,正是这对“对子”之意。而思念亦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愫之一,或许永远不得相见,但只要心中有思念,便是一种幸福。

    长句对——一句一故事

    原文

    十月塞边,飒(sà)飒寒霜惊戍(shù)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shuò)雪冷渔翁。

    【半调】解读

    • 长句对韵在古诗词作品中较为多见。除了平仄对韵外,对于文意上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长句对韵中,往往一句便呈现出一个场景,乃至一个故事,引人无限遐思。
    • 在古代,“塞”多指代边塞,由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期被中原政权所统治,所以通常所说的“塞”是指西北、东北等临北边塞。与地处南方的中原王朝相比,北方地区的最大特点是“冷”,这里可以见到皑皑的银色世界,但同时也必须忍耐寒冷和饥饿。
    • 在这对“对子”中,“十月塞边”即指农历十月份的北方,尤其在东北、西北等地区,农历十月已经是飞雪连天了。即使未见下雪,也会出现冻霜等自然气候。所以在后半句中用“飒(sà)飒寒霜”来展现戍(shù)边军士的苦闷,尤其对于南方士兵而言,远处躲藏的寒冷极大地消磨了他们的意志。
    • 想象这样一副画面:十月的北方,已是入冬时节,寒霜彻骨。来自南方的士兵正站在营门前守卫着身后的国土,守卫着远方的亲人。这是来自上天的考验:单薄的棉衣难以御寒,他们的手脚早已冻得麻木、僵硬,仿佛与天地间的寒冷粘在了一起。
    • 然而,画面一转:远处,冻如镜面的江上,一位身穿蓑笠的渔翁坐于江心垂钓。江上飘着漫天白雪,老翁生在北方,早已适应了这里三九寒天的冰冷,适应了皑皑世界的宁静。
    • 农历中讲求“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分别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两个时节,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对于这份酷热和寒冷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这对“对子”中的“三冬”即指“三九”天。“朔”在古文中指北,“朔雪”即“北方的雪”。而北方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谚语,足见三九天之冷;再加上大雪纷飞,江面上更是危险异常。然而,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下,为什么还有人要到江上垂钓呢?想到此处,仿佛一个藏了一生的故事即将呈现在眼前……

    尽管《笠翁对韵》这部经典作品立足于韵律对仗,但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知识铺子》将在解读对韵方法的同时,更多地解读其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

    【知识铺子·半调文化】仅对文化知识只做简单介绍、初步涉猎,如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请另读专业性书籍,敬请关注:

    【知识铺子·半调文化】专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调文化·笠翁对韵】(2)上卷·一东部(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qo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