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二十年前,国内的鸡汤文盛行,看多了,不由感慨,经济建设,我们可能落后三十年,民族素质,差得就更远了,你看人家!
然而,在一次次的经历或阅历中,发现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高素养的人群,那只是一个分布概率,和民族性,能扯上关系?
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学着英语,通过笔友交流这种形式,来锻炼自己的英文能力,后来结识了一位美国人,说是去云南支教,顺便想来我家坐坐。我真是又激动又忐忑——很开心能结交这样的朋友,只是,我那蹩脚的英语,如何交流呢。
后来,见了面,是一位电视台的技师,我问起他为什么来支教,他说,在他们国内有基金支持,当作免费的旅游来的,就是去云南的一所学校,和当地的英语老师练习几天口语而已,很腼腆的一个白人。我们的谈话虽然不多,但也能大致知道他的一些性格和经历。若谈到思想境界什么的,极为普通,看不出什么异样。
以前,作为大学生乘机时,也遇到一位女性老外,我壮着胆子,用英语打招呼,她只是冷冷回了一句,眼神中,看不出任何友好的神情——这事,怨不得对方,人家凭什么要跟我一个陌生小子交谈,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是热情洋溢,外向温和的。
后来,在各种互联网渠道上,知道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确认了一点,老外就是肤色不一样的人而已,同我们一般,有各色人等、层次差异,不同的是,二十年前,西方的很多白人,生活和受教育水平普遍要高,如今,见闻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很小。
中国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一个过程,虽不是必然,但却是一个趋势。所谓的民族自信,其实就是各种迷思破除的结果,做好自己的事,不昧良知,不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