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听公开课,发现别班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铿锵响亮,非常自信。
到自己班,就不一样了。多数孩子站起来,做不到声音响亮。
小巴从来都是声音细如蚊子叫,小青背也挺不直,低着头,发出只有她同桌能听到的声音。
刚开始,我语气平和地对她们说:声音可以大一点吗?当时管一点用,音量大了一些,我站在讲台,总算能听清,他们在说什么了。
但等到下一次,照样如此。得想个办法。练唱歌都要先进行音阶练习,“多~瑞~咪~”,我让说话声音小的孩子,张大嘴巴喊“a”的音,把他们的口腔打开。学生发出“a”声了,我说不行,声音再大一点,她音量稍大一点,我说不行,重新来,直到她喊出了全班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她的声音。我才让孩子回答问题。
一两天管用,过几天这些孩子又打回原样。声音极小的孩子就是那几人。
小青是班里的汉族学生,学习语文显得吃力,写的字缩成一坨,笔画看得清的字总是丢笔画,看不清的我只有在她本子上划一个个红圈圈。
小巴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不知道爸爸现在去了哪里,她只知道,爸爸妈妈在一起时,爸爸老喝醉酒后打妈妈。
现在的生活里,没有爸爸这个概念,妈妈也从不提她的爸爸,这个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这两个孩子声音小,源于她们内心的不自信。
小青成绩总在五六十分左右徘徊,维吾尔族孩子都比她考得高,我没少批评她:“学习自己的母语,还学不成吗?”
小巴发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开家长会时,去的一直是妈妈,外出时,她和妈妈形单影只,别家的孩子一手由妈妈牵着,一手由爸爸牵着。
我改变了策略。
课堂上,我让小青和小巴站起来回答问题前,先喊出自己的名字。
起初,我这样要求时,她们沉默了几秒钟,让说自己的名字,他们都不情愿,羞涩。在平时,她们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大家不要去注意到他们。
这会儿要让“小青”“小巴”这两个名字被她们大声喊出来,他们不知所措。
喊完再回答问题,再坐下。他们张开了嘴。微弱的声音,全部人都能听到的声音,后墙上黑板都能听到的声音,头顶上房梁都能听到的声音,我要求她们一次要比一次声音大。
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唤醒心中沉睡的自我。
小青啊,老师说得没错,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有什么理由学不好呢?班里那么多维吾尔孩子都在学,他们学得都比我们好,我们多下点功夫,那几个汉字我们真的记不住吗?只要肯努力,真的不会有进步吗?
小巴啊,我们没有爸爸,这没什么大不了,你看妈妈就是最好的榜样,她是多么坚强,家里里里外外,妈妈都干得挺好。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因此瞧不起我们啊,是我们自己瞧不起自己。
小青和小巴心里的自我在和她们对话。
“我要努力学习,我要成为最棒的自己!”
“我要快快乐乐,我和同学们没什么不一样!”
当他们大声地响亮地字正腔圆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所有人的耳膜都受到震动时,他们内心的自我正在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