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诸子百家道学•国学•养生
我与王阳明共话知行合一(二)

我与王阳明共话知行合一(二)

作者: 维士通达 | 来源:发表于2017-01-28 01:58 被阅读0次

    3

    新婚玩失踪和格竹子的悟

    这两件事有个共同点,王阳明在通往圣人之路上,不断去感悟人生,比如:寻找道教长生之术。于是在新婚之夜,跑到“铁柱宫”去,询问一个老道怎样长寿。最终得出答案是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净而后逍遥。”这本身对于王阳明来说就是个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另外一个就是用七天去格竹子,差点格掉了小命。此处不通,别处也有通。这两件事我没做详细的肢解。但这里,有三个点,是值得我们分享的:        

    (1)关于“生”的修炼

    “静”就是养,养能生静。静能长生,自身体安静从而进入心灵安静。只要心灵安静了,就能跳入逍遥世界。就是育人修心。

    (2)关于对“格物”的理解

    每天去面对不同的事物,从外界中由内到外的获得真知。

    (3)关于“致知”的道理

    知本是心一种体会。致知在王阳明的观点来看,是自内而外的体会。是把握整个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去把握内在原理。不断去体会生命节奏,突出社会的实质性。去把握事物内在所蕴含的道理。通俗一点讲,就是根茎原理,即根深才能叶茂。


    4

    犯迷糊也能遇心

    上一节谈到王阳明新婚玩失踪和格竹子。其实从整段事情来看,以常人的思维很难直视王阳明这些怪异的行为,有些人肯定认为这家伙活一定疯了。一开始,我在读它这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带着一些有色眼镜。但是,到这里,我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就是这回他犯迷糊。

    1492年,王阳明从浙江乡试中脱颖而出,但出人意外的是王阳明在北京会试中落榜了。名落孙山,王阳明并未心情沮丧,他便开始在辞章经典上专研,与一帮京城文艺名流切磋文学,直到累倒吐血。离开京城,回到浙江老家,组织来了龙泉诗社。便以此立下了“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的志向。事情到这应该是一个结束,其实是迷糊的开始。这件事怎么看待?在我看来,王阳明自身下来,就是一个怪才,这辞章本就是他天赋和努力就能取得大的成就,其心也是为万民开言济世。其中一个探索的心学方向,“我想成为”“我要成为”,成为圣贤,我可以通过“辞章立言”的方式来“成为”。这是进入心学领域的突破点。我们现在的人往往参加一场考试,很注重一个实际的结果,如不近人意,必然诅丧,但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把内心的关注点迁移,我们仍能获得意外的动力。

    接下来,王阳明又做了令人费解的事情,解散了诗社,转而又去拾起原来的军事。王阳明得知有这么一个叫许璋的山中奇人,懂军事和奇幻法术。欣然前去拜访,这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许璋说:“辞章是小技,小技不能成大业。”

    王阳明就问:“那该如何?”

    许璋说;“建功立业是圣贤的不二法门,你如果真是胸藏韬略、有经略天下之志,何愁没有鸿图之机。应当提升军事技能。”

    也正是这段对话让王阳明丢掉辞章,专心研究兵法,为王阳明的军事理论再加一把火。后来,王阳明在回京参加会试中,与人大谈用兵之道。人们没见过,便问:“摆个标新立异的阵形就能克敌制胜了?”阳明回答:“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王阳明自信地回答:“攻心,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我们就能乘虚而入,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纵观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仅凭他所讲的“攻心为上”的策略看出,他在学习巧技方面,逐渐往心学的深入去走,不止于自己的内心,更多是已经探出心本的端倪。我们能够借鉴的是如何稳定自己的内心,而后处变不惊,先己心再彼心,充分认识到内心的认知的价值和巨大的作用。

    时间跨越到1498年,这件事我读出了一个总结,两字“唯向”。结合王阳明再度名落孙山的事情,他讲了这么一句话:“人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后来,他在翻理学经典中,看到朱熹给宋光宗赵淳的一封信:“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王阳明首先悟到的就是这么些年来,始终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就是在各领域跳来跳去,没能循序渐进的探索同一个方向。而这点对当世有很大的提醒:“知的态度:虔诚”。虔诚的本原就在内心。即心往一处,种便落地,然后全心施肥,培料,才能开花,直至精进后,才能结果。而对我们年轻人的启发更大,现在广泛麝月,可能是在选择,但是必须有一个要去深耕,只有怀有虔诚之心探索,坚持唯向,才可能收获耕耘。

    关于我

    多一份关注,多一度热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王阳明共话知行合一(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hq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