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稍年轻的朋友中,政恩算得上是一位做书画的全才。他所擅长的领域,涉及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绘画。而在其中每个门类中,他又擅长多种体势、样式。如书法,他真、草、篆、隶皆有涉略;如绘画,写意、工笔,水墨、彩墨,他样样都会。他这样的才能,如今的艺术实践者很少人具备。
政恩能获得如此多种的才能,自然是因勤奋之故。但除此之外,在我看来,他还具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天赋。
艺术,从表象上看是一种技术性的行为,它通过某种技巧,来呈现一些图象或传达一些声音。然而,在这些图象或声音的后面还有更本质更深刻东西,这便是人的禀赋以及他的意志和生态的状态。正是这样的东西,支撑着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并形成他作品的面貌。尽管它们深藏其内,不易发觉,但一个有文化、社会和视觉经验的人会看得到它们——他会透过林林总总的形与色,从种种不同的差异性中,辨析出一个较为统一、稳定、鲜明存在,这便是作者本人。
今天,我们看政恩的这个展览,也是这样角度、这样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不论作者所呈现的作品的种类和样貌是如何地“多”,我们看到的却是“一”。
中国的书法、篆刻、绘画,在现今统称为“艺术”。其实它有别于学院教科书上“艺术”的概念,它是文化、观念、性情的集合体。人们之所以“造就”它,首先不是为了“美”或“好看”,而是为了说明生存于特定环境中的人对于某种东西的认同和被守持。所以,它们并不主张“新”或者让自己与时俱进,相反地,他们常以“旧”的面目来示人。
这样的判断,也符合政恩的创作和他今天的这个展览。在这里,无论是工整精致的铁线小篆、古雅端庄的小楷、风姿绰约的菩萨造像,还是粗犷质朴的金文大篆、气势开阔的行草书、沧桑斑剥敦煌壁画临摹品,抑或是清旷恬平淡的水墨山水、清丽鲜亮的重彩画……它们的一个统一的主题,便是对某种观念与价值的追念。当然,作者的情性也在此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艺术,开始于技术,终结于境界。所以,凡作艺术,“技术”与“境界”两者须臾不能离开,正如“天赋”与“勤奋”是成就一个艺术家的必备要件一样。
政恩的艺术前行之路,说明了这一点。顺着这样的路径,他的创作会更趋深入、更加成熟。
2017年2月 马啸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