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萧红”是在安师大南门外的一家书店里。十多年前的初夏,要交论文,答辩的老师说最好选择二三流的作家或者作品,这样大家知道一点但知道的又不是很多,容易写出自己的东西且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在那个网络并不盛行的年代,我在那一排排书中发现了写着“作者 萧红”的书。似乎她真的不够入流,有关她的书不多,我跑了好几家书店只淘到五六本,但也有几本萧军或他人的作品,索性一股脑儿都买下,以便于写论文时做参考资料。当时心里有点儿小窃喜:书不多,看起来应该很快,胡诌起论文也会很快。
那个夏天过的既畅快又痛苦,没有办法把书看得很快,论文倒是写的快,一气呵成,两个多月的时间,跟随从呼兰河传里走出来的萧红在她的生死场里呈现了她凄凉孤寂的人生。
捧读文字仿佛与作者促膝,一遍遍读又一遍遍读,萧红便从文字里走出来,坐在那个属于她的独有的黄金时代的角落里,将她文字里的诸多女性也拉扯着,一块儿诉说着时代赋予她和她们的使命和各自无法左右的命运。当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并得到“优”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欢喜,在我心里,萧红的文字和萧红的故事确实有点让人对时代和生命欢喜不起来。
《黄金时代》,正好是我完成萧红文字阅读又沉淀了两三年后上映的演绎萧红人生的电影。那个只有六岁的在祖父的园子里奔跑的快乐小女孩萧红,她以奔跑的姿态向我们迎面而来,也以奔跑的姿态向着自己的未来勇敢而去。不幸的童年、不幸的家庭再加上不幸的婚姻,让萧红与萧军有机会相见。关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萧红、萧军以及他们的朋友甚至这部电影都有细致的描绘特写,在此不必一显我拙劣的文字了。只是我很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第六感,无论冯绍峰饰演的萧军如何帅气潇洒,骨子里对他的不屑和鄙视依然,这种感觉在十多年前第一次看见书中印着的萧军的照片时就有,那脸庞分明的棱角在我看来不过是别样的矫情。后来看电视剧《甄嬛传》里有个情节,甄嬛第一次喊四郎时我立刻想起了萧红的三郎,不一样的男儿郎却是一样不可托付……当他们面对面,萧军问萧红有那么多死的理由和条件为什么还要选择活下来的时候,萧红说总有一点让她活下来的希望。
萧红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强的人!她把自己的人生际遇称做黄金时代。读过很多有关那个时代的书,我也曾无比的羡慕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以为那个时候思想解放,政治开明,个性张扬,自由和平。可是,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萧红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饥饿贫穷、战乱逃难。不要说自由,即使是萧红的文字因为在当时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被尘封几十年。支撑萧红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死,是不足惧的,分离也是可以接受的吧!表哥,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他们一个个来到萧红身边,在她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又一个个从萧红的生命中走远。他们不是萧红活下去的理由,却让赢弱的萧红在爱情面前更加赢弱。孩子,生生的孩子,来到萧红的生命中,试图唤醒她沉睡的母爱,却带给母亲更多的痛与伤,最终成为弃儿。这也让我觉得,是弃儿让萧红失去了修复爱与生存的能力,或者说从放弃孩子开始萧红也放弃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萧红死在沦陷了的香港的那家临时医院里时,几乎没有人感到意外,她的著作还没有完成,但她的人生已经结束。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祖父的园子,萧红《生死场》描绘的景象中,那个快乐的小女孩从热闹的园子里跑到雨中的院子里再到沉寂的屋子里,面对躺着那里的安详的死去的祖父,童年的快乐戛然而止。萧红一生的快乐也到此为止。奔跑了一生的萧红终又回到那个园子,回到她出发的地方,快乐还在原点一动不动,却再也等不到那个早已长大的孩子。
青春、梦想、率真、坦诚,是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也是属于每个人的黄金时代。无论怎样,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传奇,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