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餐便开始吃月饼,今天再吃,月饼还是那种月饼,却吃出了节日的味道,因为中秋节到了。味蕾没感觉,是思想赋予它一种很抽象的味道。不同的人可以吃出团圆的喜庆,离别的伤感,抑或游子的思念。
其实我们家,向来是不大重视中秋节的。
细细想来,是父母不大喜欢过节,不仅仅是中秋节,任何节都一样。
就说中秋节吧,按照传统习俗得吃月饼,一人半个,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记得小时候特别爱吃糖。紧缺时代,糖分为两种,一种叫水果糖,即硬糖,北方人叫糖块,含在嘴里舍不得抿的那种。一种是点心,四川话叫“饼饼糖”,当时是高级点心。月饼在饼饼糖中更加高级,只有在中秋节才肯现身。
常见的月饼有两种,椒麻酥和红糖酥。前者表面酥脆,多层次,最外层有不少黑白芝麻,里面有馅,那馅儿无非白糖果仁之类。这种月饼极香,便不是纯甜。红糖酥就不一样了,薄薄的外壳,里面全是红糖,全是女人坐月子离不开的红糖哦。甜。甜得发腻。但那时候的人就是喜欢发腻的甜。
最困难那几年,印象中有一回全家四口分一块月饼,两大两小,我哥和我先选。我们哥俩挑选时无比慎重,都觉得对方看中的那块比自己挑的大,典型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吃月饼也有讲究,要比谁吃得慢,小口小口地舔呀舔,看表情,能活活地甜死个人。吃到最后那位,会把最后一小块摊在掌心显摆,假装吃,极响亮地吧唧嘴。
童年的中秋节,最后定格的画面便是掌心那一小块月饼。
后来,因为运动,中秋节消失了。随同消失的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清明,重阳,端午等几乎全部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很多“封资修”的东西。那时候春节没有消失,但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例如吃“忆苦饭”啥的。
后来有条件并允许过中秋节了,好像又失去了对这个节日的兴趣。一来经历了太多运动,审美能力大大退化,二来四川的天空很少见到明月,尤其是中秋那天。
再后来传统节日越来越讲究,但内容无非吃喝玩乐,少了特定的内涵,或者说再也没有那种原滋原味。月饼也不是从前的月饼,馅里有火腿,有海鲜,有蛋黄,有各种说不出来的高级货色,从前的高级点心简直就是垃圾。再就是包装极精致,极有文化,让人牢记“买椟还珠”的成语。
现在是上午10点,窗处是万里晴空,到了晚上,月亮一定又大又圆。便想,倘若今晚备了瓜果月饼,去小区寻一处凉亭“把酒问青天”,巡逻的保安见了,会不会驱逐?
这些年,赏月怕是很另类了吧。
2022年9月10日上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