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马哈拉奇:个体性,一块绊脚石

马哈拉奇:个体性,一块绊脚石

作者: 知晓与接纳 | 来源:发表于2021-01-28 14:14 被阅读0次

Q:以我能理解的程度,这世界是一个瑜伽学院,生命本身就是瑜伽行。每个人努力朝向完美,而且瑜伽就是努力奋斗。对于所谓的“普通大众”以及世俗生活,没有任何可鄙夷的地方。他们像瑜伽行者一样的艰苦努力,一样的承受着大量的苦难磨砺,只不过他们没明白他们真正的“目的”。 

M:普通大众就是瑜伽行者,你这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呢? 

Q: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同一的。瑜伽行者通过“放弃断绝”所获得的安心,普通人透过体验实现(入世体验苦乐)。享乐者的方式是不自觉的,所以反复而被延长,瑜伽行的方式则是自觉的,热情而又认真的,所以可以更快。 M:也许瑜伽的出世和进入滚滚红尘是周期交替。先入世,后瑜伽,然后再次入世,随后再瑜伽。 

Q:这是什么道理?什么目的? 

M:那“不牢固而又易变”的小欲求,通过自省和沉思就能被移除,但是“牢固而稳定的,根深蒂固”的欲求必定被满足,并且它们的果实,或甜或苦,必定被体验到。 

Q:那为什么我们歌颂瑜伽行者,却轻视逍遥游的人呢?在某种意义上,全是瑜伽行者啊。 

M: 在人类的“价值”尺度上,刻意的努力奋斗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在真实层面上,瑜伽行者和逍遥游者,两个都依从于它们各自的“本分类型”,由环境和实际条件机遇来决定。瑜伽行者是被一个单一“诉求”支配控制着---去找到“真相”;逍遥游则服务于很多大师(各种领域的精英领导者,或者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精通者)。但是逍遥游的人会转变为一位瑜伽士,同时瑜伽士也可能会在逍遥游上转悠一圈,逍遥一阵子。最终结果是同一的。 

Q:据说佛陀讲过,极其重要的是去“听取”然后“觉悟”,一个完全的翻转,以及意识上的转换。导向觉悟的消息是类比为一船棉花上的一个火星;这火星慢慢的,却无情的将整船棉花烧成灰烬。同样的,导向觉悟的信息,迟早会带来一场转换。 

M:是的,首先听取,然后不断回想,反复的审视沉思等等。我们都熟悉这些基本的东西。某人听闻这些“新”信息,转为瑜伽行者;于此同时剩下的人依然沉浸在他们的俗世里逍遥。 

Q:可你赞同去拥抱生活---踏踏实实的过着世间平凡的生活,生下来注定要走向死亡,并且死亡走向新生---推动人提升,纯粹靠它蓄积的容量,就好像一条河找到它奔流入海的路径,是靠它大量积聚来的水。 

M:在世界显现之前,那“觉”意识就在了。在“觉”内,世界应运而生并显现出来,在“觉”意识内,世界持续运转着,并且它消失融散在纯“觉”中。在所有事物的根上,就是“我在”感。心智的状态“这有个世界”是次级的,“在”不需要世界,而世界显现则需要“我在”。

Q:求生愿望是极好的事情啊。 

M:更好的是免除强烈求生欲求的“自在”。 

Q:石头的自在? 

M:是的,石头的自在,还不仅如此。自在,无限和觉知。 

Q: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采集积累经验”的需要吗? 

M: 就你当前存在的状态,“个体性”只是一块绊脚石。对身体的自我认同,也许对一个“婴儿”是好事,但真正走向成熟则取决于把身体扔一边儿去。按说,在人生早期就该突破“基于身体”的种种渴望欲求。即便是不拒绝拥抱苦乐的“逍遥游”,也没必要热烈的追求“他曾品尝过的东西”。渴望“反复重复”的习气,渴望某种已经品尝过的滋味“反复再现”的习惯,对瑜伽行者和逍遥行者两者来说,都是挫败和阻碍。 

Q:为什么你一再把“个人”搁置在毫无重要性的位置?个体性是我们存在方式的主要事实啊。这占满了整个舞台。 

M: 只要你没看透这舞台纯粹只是建立在“记忆”上,由欲求触发的“习惯”,那么你就会把你本身误认成舞台上的某“个人”---(把舞台上你看到的这“个人”的)生活,感受,思维想法,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负面的,快乐的或者苦痛的一切现象(都认定成你本身),向你自己发问,质疑,问问你自己。这一切是真的?我是谁?背后存在什么?“这一切”的背后,那超越“这一切”的是什么?通过这些自我质询,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的“误认”。一个“错觉,误认,误解”,它的天然性质就是:一旦被看清,错觉误会就终止。 

Q:生活瑜伽,源自生活本身,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瑜伽(Natural Yoga)。这让我想起根本瑜伽(Primal Yoga),在《Rig-Veda》中提及过,它被陈述为“心和生活”的结合(知行合一)。 

M:以完全的觉察,细致的审视和沉思,这样来走过一生,本身就是自性瑜伽。

 Q:“心和生活”的结合(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M: 活在自动自发的本能“觉知”内,意识到生活毫不费力,时刻轻松而开放,一生始终充满兴趣,饶有趣味的面对某人的生活---这都指向“知行合一”。 

Q:Ramakrishna Paramahamsa尊者的妻子Sharada Devi ,常常训斥他的弟子们,因为弟子们的“过分努力”。她把弟子们比喻为---“树上的芒果还没熟,就在刻意的摘取”。为什么着急?(谁急着摘到果实?)她常常说“ 等着,直到你时机成熟,那时摘下来才醇香甜美。” 

M: 她说的太对了!把黎明破晓的阳光当成“正午”,一瞬间的完全领悟,哪怕是一点点志得意满都会摧毁他们的这点儿领悟,那自满让他们把“身心”再次等同为他们本身。尽管有所提升,但谦恭和沉静对走在路上的“行者”是必备素质。唯有彻底熟透了的智者,才能够完全听任他本身的完整自发性。

Q:好像有些瑜伽学院的弟子,在开悟后,被要求持续保持静默长达7,12,15,甚至25年。即便是薄伽梵拉玛纳马哈希尊者,在公开布道教导弟子之前,他也自觉的要求自己静默了20年之久。 

M: 是的,内在的果实必须熟透。在彻底熟透之前必须持续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练习照察。逐步地,这照察的练习就变的越来越深入微细,这种“时时自在自觉”也慢慢地“不明显”,直到完全无形无踪。 

Q:克里须那穆提也谈到在觉观中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自觉,秒秒观心”。 

M:他一直是直接坦率的指向“终极”的。是的,最终所有的瑜伽都归入你的根本瑜伽,觉悟(新娘)嫁给生活(新郎)。存在和觉知相会在至福之中。必须相遇,接触,二元性统合一体,那“至福”才会出现。 

Q:佛陀同样也这样讲了,要入涅槃,就一定要融入生活。觉悟需要在生活中磨砺。 

M: 这世界本身就是“通讯联络”--- 所有连接关联和通讯联系的"全部整体"在意识内被“现实化”显现,呈现为(我们所谓的真实世界)现实环境。心灵的[实质]描画着,讯息联系着“物质和意识观念活动”的种种结果。这意识观念活动,当它被“记忆信息”和“进程期望值”所染色时,就变成了捆绑。纯粹的“感知觉受”并没被凝结,没被捆扎缠绕;“感知觉受”被抓住捕获,扣押在“渴望和恐惧”之间来来回回就不纯粹了,就是不断掺杂的,并且产生“业报”。(不平衡等式引发的整体再平衡的自发运算和运转) 

Q:在完整统一中,还会有“幸福快乐”吗?所有的幸福快乐,不都必然地暗含着“通讯联络”吗?因此快乐就意味着二元性。 

M: 只要它不产生冲突对抗的相互干扰,那么二元性就没任何不妥。多重性和多样性的变化,没有冲突争斗的相互干扰,那就是轻松愉快。诚恳是交流接触必需的。在整体存在上是一致和谐的爱,是交融结合,一致合并。爱是二元性的涵义和目的。 

Q: 我是个被收养的孤儿。我亲身父亲是谁,我不知道。我的母亲在我出生时去世。我的养父,为了让无法生育的养母高兴,就收养了我,几乎就是机遇巧合。养父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是卡车车主和司机。我的养母在家照料家务。我现在24岁。过去两年半时间里,我就一直在游荡,躁动不安,到处寻访。我渴望过一个更高尚的,更神圣的生活。我该做什么呢? 

M: 回家去!帮你的养父打理生意,好好照料你的养父母,给他们养老送终。和那一直在等着你的姑娘结婚,忠实守信,纯朴简单,谦和让人的去生活。隐藏你的美德,默默无闻的生活。五种感知和三种本质属性就是你瑜伽修行的8个阶段。那“我在”就是最伟大的“咐嘱者”(无上咒)。你可以从中领悟到所有你必需知道的。时时刻刻细心观察,坚持不懈的不断质询。这就够了。 

Q:如果只是生活中释然解脱,为什么不解脱一切呢?

M: 一切早就是解脱的。(是“谁”渴望解脱一切呢?解脱一切的动机是恐惧的逃避还是别的什么?)重要的不是你活出什么,而是你怎么活着。观照的概念是有极端重要性的。只是了解有这样的可能性,改变某人整个观看方式和观看姿态。这就好像一根燃烧的火柴丢进一堆刨花里一样。所有大师们就没干别的(就剩到处扔火柴了)。真相的火花可以把谎言之山烧成灰烬。反之也成立;把身体等同为自我本身,那代表“真相”的太阳,就被这“个体自我认同”的乌云遮盖淹没。 

Q:广布这令人提升的“启发”讯息,看来真是太重要了。 

M:把这“启发”讯息听进去,完全允受,就是开悟的允诺。遇到上师,就是解脱的担保。那[完美存在]给予生命活动和创造。 

Q:一个觉悟的人,是否曾经想到过:“我觉悟了”?当更多人这样看待他时,他本人是否很惊讶?他不会把他自己当做一个凡夫俗子吧?

M: 既非凡夫俗子,也非鹤立鸡群,既平凡又非凡。只是时刻“明照观觉”并且充满柔情和强烈的关爱。他看待他自己是不会任凭自己沉溺在自我界定和自我认同上的。他不认为他自己是隔离在宇宙和世界之外的东西。他就在这整体宇宙内,他就是这世界。他完全涤除了“个体与一体”割裂对立的“错觉观念”,他放下他的“个体自我”就如同一个最富有的人,不断的损之又损,不断抛弃他的财富。他并不富有物质财富,因为他一无所有;但他也并不贫困,因为他大量的广泛给予。他是“无财产”的纯“无”。同样的,一个觉悟者是没有个体自我认同的,他丧失了把任何看到的事物等同为他本身的能力。他没有外在定位,没有固着绑定,他超出时间空间概念的范畴,超出“世界”的概念范畴。他超出言辞和想法的范畴。 

Q:好吧,这对我来说太玄太深奥了。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普通人。 

M: 极其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恰恰是你。我和你相比才是“质朴天真”的至简:我既存在,一切现象的“本质存在”---无论是内在和外在,你的和我的,好和坏,都一体无别。世界的本质存在是什么,我就是什么;我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Q:每一个人都营造着他自己的世界,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发生的? 

M:一堆人在做梦时,他们在各自的梦境里梦游着。为什么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不同梦境,这问题只在“觉醒过程中”才冒出来,当认识到它们全都是梦境,是被想象出来的时候,这疑惑消失。 

Q:梦境一定有某个根本基础。 

M: 以“记忆存储”为基础。而且被记录的,被回想的也只不过是另一“梦境”。虚幻不实的“记忆/记录存储”也不可能真实,虚幻只会营造虚幻。记忆本身并没不妥。记忆功能没什么不当之处,虚假的只是它记录存储的内容。记住事实,忽略那些评价和注释。 

Q:事实是什么?

 M:无论被感知到的是什么,都在“纯觉”内,这“观睹”观看着一切身心欲求的变化,但这“观睹”从不因欲求而变动,从未变动,不受欲求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哈拉奇:个体性,一块绊脚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gt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