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马商书房
正义之心:乱伦一定不道德吗?

正义之心:乱伦一定不道德吗?

作者: 老马商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1:49 被阅读43次

《正义之心》是很久之前就想讲的,这本书特别厚而且阅读起来没有,基本像一本学术著作,里面有大量的学术证据,还有回顾整个学术流派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所以特别像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

这本书揭露了人类的道德观念究竟从哪,在商业世界里需要的思维模型是非常多的,比如进化的思维、行为经济学中人对于损失的过度惧怕等认知,其实对建立完善的商业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比单纯的去研究跟商业直接有关的东西作用可能更大,因为只有对人性、人的认知、人的心理模式研究透了之后才可能形成一些更宏观的思考。

商业市场上的“机会”,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对人这个物种有一个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如果能洞察到这一点一定会是商业市场上的高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纳森·海特,他是全球的心理学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之一,现在是纽约大学的教授,还有一本名气更大的书,叫做《象与骑象人》。

乔纳森·海特主要研究的范围是道德心理学,所以这本书里的第一个观念是“道德来源于直觉”。一般认为人类之所以会遵守很多共同的道德规范是因为对人类有好处,所以普通人觉得道德还是非常理性的一种东西。

实际上心理学家在最近几十年也是一直这么认为的,比如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皮亚杰曾经去研究儿童的认知,他发现跟道德有关的认知,比如给三四岁的孩子解释公平的概念都不是太能理解,但是等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会主动的要求小伙伴之间要公平,这就证明他们已经理解了公平的道德内涵。

这样比大人去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皮亚杰认为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是随着孩子认知的完善逐渐发现的原则,这就是几十年前心理学界对道德的主流看法,认为道德来源于理性推理。

乔纳森·海特觉得这个观念不对,后来为了验证道德究竟是不是来源于理性的认知做了好多的实验,他自己编了很多小故事,故事看上去好像是明显违反基本的道德规范的,但是又没有对人类社会实际的伤害。

一个故事是有一个女人清理橱柜的时候发现有一面旧国旗,她就把它剪了做成抹布擦马桶。另一个故事是两个兄妹一起去度假,因为比较寂寞,于是就发生了性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乱伦”,为了防止怀孕做了很安全的避孕措施,并且约定不能告诉别人。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个人去超市买了一只鸡,他本来要做鸡汤,但是他跟鸡发生了性关系,之后他又把鸡吃了。乔纳森·海特把这些故事拿给普通人做评价的时候,他发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觉得很不舒服,他们都觉得这类故事是不对的,但是却给不出一个特定的理由。

比如兄妹乱伦的例子,被测试的人会解释兄妹乱伦肯定不对,从遗传学上来属于近亲结婚,容易得遗传病。但是告诉被测试者,兄妹已经做足了避孕措施,保证不会怀孕,这个人就会找其他借口。

兄妹乱伦会在社会上造成一些不好的名声,可能影响以后的做人做事,然后再提醒约定了这件事不能告诉任何人的时候,被试者就哑口无言了,但是他还是会坚持认为不对。

乔纳森·海特的每一个故事基本上都得到这个结论,说明咱们对一件事究竟是否道德的判断都是情绪化的判断。

首先从情绪上感觉,就会触发道德上的认识。传统认为人类之所以要遵守道德规范,就是因为遵守道德规范对人类有好多好处,其实所有的好处都是“事后诸葛亮”。

心理学界做过很多类似的试验,比如有人做过认知负担实验,因为人的大脑带宽是有限的,通常只能干一件事,比如读书的时候就应该专心致志地读书,这样效率是最高的。

假如边看电视边读书,那么肯定是非常糟糕的,因为人的大脑带宽是有限的。如果道德确实是理性推测出来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假如我们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给人增加一个认知负担,那么道德判断的速度会受到影响。

乔纳森·海特就去做了类似的实验,比如给一大长串数字符号,让你把数字符号记住,在记数字的过程中会有认知负担。同时再给一些道德判断题去做判断,他发现了正在记数字的人对这件事的道德判断非常迅速,并不比没有认知负担的实验对象慢。

这个实验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道德判断不是一个需要理性权衡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种情绪或者直觉上的判断。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实验,有些心理学家做过催眠实验,催眠本质就是类似心理暗示一样的机制。他把真人催眠的时候,给他几个信息,比如和一些道德败坏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特定词,他就会把“经常”跟各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做一个关联。

比如他会反复告诉说”某某某是学生会的主席,但是他考试的时候经常作弊”,或者“某某某是国会的议员,但是她经常收取别人的贿赂”等,所以他就把“经常”这个词跟道德败坏作了一种连接,通过催眠的方式反复的做心理暗示。

让这个人潜意识里听到“经常”这个词就产生一种道德上的抵触感,之后把人唤醒,然后给他一个正常的描述,比如“某个人是班里的班干部,他经常的组织老师跟学生做一些线下的学术讨论会”。

这个事情本来是一件中性的事情,并不涉及道德原则,但是因为里面出现了“经常”这个词,所以那些实验者当听到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学生跟老师之间讨论的时候,第一时间都会说这个不道德。

实验人员追问他们为什么不道德的时候,他们发现其实挺难找到理由的,然后就开始编造一些理由,说学生干部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就是给自己的道德判断做一个辩护。

所以这几个实验里乔纳森·海特就得出结论,人的道德观念很可能不是经过理性的思辨之后得出来的全人类共同遵守的统一规范,它更可能只是一种情绪跟直觉上的反应。

有一个证据能够证明道德跟后天的理性没有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六到十个月的婴儿其实已经有了道德观念。

他们会给婴儿表演木偶戏,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然后就去统计一下婴儿盯着哪个人看得时间更长,然后他们更愿意拿哪个玩偶等,通过这种不算特别严格的实验,他们认为可能婴儿阶段就已经有基本的道德观念。

所以这个实验证明了道德并不是随着人类理性认知的发展而有的,而是一种更近似于先天的东西,只要有了情绪跟直觉就能有道德。

关于情绪跟道德的关系,乔纳森·海特有另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象”与“骑象人”其实是一种比喻,说人类的理性认知跟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知就是一头大象,理性认知就是骑在大象身上的人。咱们会认为“骑象人”是能够驾驭大象得,但实际的结果是大象想干嘛就干嘛,骑象人其实是没有太多驾驭能力的。

道德跟情绪直觉的关系,其实理性扮演的是一个更低下的角色,都是在情绪做了判断之后找一个理由,所以可以想想人类的情绪有多强大,而理性的力量有多弱。

一个人要想在认知上超越大部分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就需要很多理性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跟科学沾边的很多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有利于我们接近于理性,建立起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全人类目前的状况是非常糟糕的。

即便高等教育已经发达到这个地步,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依照情绪、直觉去做判断的。

比如去美国留学的人会认为老美的底层底层人很蠢,而中国得底层都非常市侩,往往会出现很多精于计算的人。又比如美国爱护小动物的协会动不动就特别的狂热,这比中国的爱国人士大闹“狗肉节”要严重得多,所以美国大学毕业的人口比例高,但是这些普通老百姓得情绪化程度依然非常高。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英国托欧,英国脱离欧盟是一个非常大的政治决定,当时英国整个精英阶层,包括经济学家、科学家、高级政客,99%的人都是反对脱离欧盟的。

可是大部分老百姓就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所以投票肯定成功了。脱离欧洲之后,来自英国的IP搜索最多的就是“欧盟是什么?”、“加入欧盟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投票结果都出来了才去搜索这些东西?所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人永远都是非常情绪化的在做判断、决策,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个比例是不会变的。

假如把理性认知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金字塔塔尖的人就是最理性地、掌握了最多认知模型的人,塔底的人就是基本上不理性,主要靠情绪做决策的人。塔底的人数是最多的,他们也是做判断最情绪化的一帮人,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如果是一人一票的话,就会产生灾难。所以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是代议制政府,选举都是一层一层的,全民投票基本上就一两个国家能玩得转。

道德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跟刚才讲的状况也是一致的,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规范都是靠情绪跟直觉做的判断。道德不是非常理性,经过推理和辩证得出来的。理性的部分只负责为感性的判断找借口,也就是说直觉在先,策略性的推理在后。

为什么人的情绪会在理性判断之前发生?这就涉及到人脑得结构了,因为人类是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一步步演化过来的,所以大脑也是一代代叠加的。

人类大脑最原始的功能,比如情绪、直觉这种东西是非常原始的功能。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有这个能力。而理性这种思维是非常晚才发育出来的,而且是人类独有的本领。

这个本领不是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反应,它其实是依赖于语言系统的,也就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才发明了逻辑推理、理性推理。所以对大脑来说,从运转速度上,情绪肯定更快。

情绪、直觉的反应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有人拿美国总统竞选做过实验,有一个结论基本上形成共识了:如果这个人看上去特别有魅力,那么他当选的概率就比长得一般的人要高得多。

在选举的时候,人们究竟多快的时间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魅力,所以就在大屏幕上不断地闪各种照片,每张照片闪的速度特别快,基本上只在屏幕上出现十分之一秒,只能靠潜意识去捕捉这些信息,但是人们靠直觉和情感选出来的人,跟最终选举结果是高度一致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多么短的一个瞬间,大脑靠情绪跟直觉的判断是非常快的,基本是在潜意识层面就搞定了,根本不会经过理性思辨的环节,所以道德是一个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是大脑底层的一种功能。

有人也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影响道德的很多潜在因素根本是理性所理解不了的,比如让人拿肥皂去洗一下手,这个动作就会影响道德判断,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麦克白效应”。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麦克白夫人杀了她的丈夫之后,心里有愧,她就去清洗自己的身体,想把罪孽洗掉。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上被证明确实是起作用的。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学校的学生填一份问卷,主要调查他们对很多政治议题的态度,结果就发现,如果学生是站在洗手液售卖机旁边,那他的政治态度就变得非常的保守。

比如美国绝大多数的共和党人都是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他们追求那种传统的道德标准。所以在洗手液售卖机旁边接受了洗手的暗示之后,这个人的政治理念就会更偏向于保守党,在道德上就表现得特别的保守。

道德认知来源于直觉就意味着道德其实没什么用?其实也不是,因为今天认知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确定到底是哪一部分大脑皮层控制人的情绪系统。有一个神经系统的科学家叫做安东尼奥·达玛索,他发现了大脑有一块区域如果受到损害的话会造成整个人的混乱,这个区域叫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他发现只要这个区域的大脑皮层受到了损伤,病人就会呈现出一种症状,他所有的感情都会消失,变成一个不动声色不的人,这其实就是咱们通俗上说的心理变态。

达玛索研究了一下病人,他发现从道理上来说人的理性系统是没有任何损伤的,他们的智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正常的,他缺的只是感情的部分。

按理这类病人应该在生活中做任何决策都非常理性才对,应该活的特别有效率,工作能力也特别强。可是这部分的人往往生活特别糟糕,工作做不好、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

经济学思维就是希望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希望他用权衡的思维。这是对于一个有正常的情感能力的人来说,不容易情绪化,不容易受周围人的鼓动。可是如果完全把情绪部分割除掉,其实对理性思考能力也是一种伤害,心理变态的人生这么悲催,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情绪对人做理性判断的时候,它会明显地提高我们决策的效率。比如正常人不会考虑要不要杀害自己的父母,但是假如没有情绪的人就会考虑杀掉父母的好处跟坏处,算一个成本收益比,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情绪的人,一旦头脑里出现要不要杀掉自己父母的想法时候,上自然就把这个想法压下。如果没有情绪,任何事都要用理性去权衡的时候,那就有点崩溃了。

比如没有情绪的人,买一个手机都要在几十个品牌里来回的做各种指标的比较,有情绪的人就买一个看着顺眼的,所以情绪、直觉、感情这些东西在经济学的思维里是一个障碍,但实际上如果完全革除掉,从脑神经科学上来说是不利于我们做理性决策的。

虽然道德是出于情感上的反应,或者直觉上的反应,但是这不一定说明道德判断就一定是蠢的。这是为什么人类靠直觉形成的道德系统依然能维持在社会正常的运转,没有出现各种混乱和崩溃的原因。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 正义之心:乱伦一定不道德吗?

    《正义之心》是很久之前就想讲的,这本书特别厚而且阅读起来没有,基本像一本学术著作,里面有大量的学术证据,还有回顾整...

  • “那出轨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吗?”你怎么看……

    “我觉得妻子做的让我接受不了,她出轨本来就是不道德的……” “那出轨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吗?” 故事是这...

  • 正义之心

    关于作者 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TED演讲人。...

  • 正义之心

    前段时间参加某活动现场请到一位大数据科学家,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The Righteous Mind: W...

  • 《正义之心》

    关于作者 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TED演讲人。...

  • 正义之心

    一提到“正义”这两个字,我们的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一个英雄,惩奸除恶,守护着世界的和平,几乎人人都喜欢正义,就算是准...

  • 所谓正义

    打着所谓正义的大旗,真的是正义吗?未必。甚至最大的威胁,其实就是打着正义的大旗的。 如何筛选是否正义呢?一定要看清...

  • 每个人都是公平正义的缔造者——演讲稿

    在我的演讲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法律一定公平吗?公平一定有正义吗?法律代表公平正义吗? 下面我想讲两个...

  • 《正义之心》目录

    作者简介 · · · · · ·全球百大思想家、道德心理学的革命者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 亦正亦邪——《正义之心》

    乔纳森·海特,《正义之心》的作者,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主攻道德心理学、商业伦理以及复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义之心:乱伦一定不道德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sn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