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务自由之路金融·投资·理财
不为错误买单:规避损失,用钱时该负好的责任——帅健翔

不为错误买单:规避损失,用钱时该负好的责任——帅健翔

作者: c91f60b59850 | 来源:发表于2023-11-06 03:56 被阅读0次

    在漫漫人生路上,无论是考试、工作、情感、生活,还是财富等方面的短期胜利,决定性因素是——智力;而长期的胜利,决定性因素是——责任心。所以,那些认为自己是能力不够,或头脑不够好,以至于没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的人,无非是太过急功近利。因为,只有“智力”,是真的不够;如果你想要一个足够丰厚的结果,智力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起到足够大的作用。

    如果转换到长期的思维和视角,比智力更重要的是责任心。责任心的表现有两点:一是一直做好该做的事;二是持续做正确的事。前者向外,后者向内。所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培养起负责任的习惯,哪怕你自认为资质平平,还是有机会获得长期的胜利。

    所以, 想要获得财务上的自由,除了提高对钱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负起该负的责任,以避免金钱上的损失。更直白地说,如果你想变有钱,首先负起所有的责任。根据过去10年的辅导经验,我总结了可能会让你有所损失的四大责任。

    责任1:自己的错误

    如何对待自己犯的错误呢?我曾经听过一个课程,上面的讲师说:如果你想要更有钱,自己就要尽量不犯错。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对的,因为只要不犯错,就不会造成损失。但问题是,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根本不可能不犯错,更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尽量”。

    原因很简单:一是如果人要获得新价值,他必须进行新尝试,而由于是新尝试,毫无经验,错误将难以避免;二是如果要尽量做到不犯错,这个人的所有注意力都会放在小心翼翼上,他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这将会影响他尝试的勇气以及事情完成的效率;三是总想着“不要犯错”“不要犯错”“千万不要犯错”的人,接受了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将更容易出错;四是除非你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然这个“尽量”根本是无法操作的。

    “尽量不犯错”也就是一句大家都明白的废话而已。而且,更重要的是,犯错意味着成长,通过发现错误来成长,总比一直坚持错误要强。年轻人就该不怕犯错,因为年轻时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笔收入。所以“自己尽量不犯错”虽然是积极的价值观,也是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放到实用层面上,这个观点的可操作性就稍嫌低。

    真正有操作价值的观点是:如果你犯了错,请学会为你的错误买单。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个错误犯第二次;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一个错误引起另外一个更大的错误,导致一错再错。所以,买单一方面指的是,在思想上你要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分析原因,用最大的力量保证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另一方面指的是, 在行动上,你要为这次的错误付出成本,直接一些说就是付出钱,避免错误的蝴蝶效应。

    责任2:别人可能犯的错

    工作的原因,一年的365天里,可能其中200天我都在出差的路上。每次从飞机上下来,都要经过一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市中心。每次坐在专车的后排,我总会习惯性地扣上安全带。看到我扣安全带如此熟练的动作,有的专车师傅就会忍不住说:“大哥,你放心,我跑车有10年了,没出过什么意外,这安全带啊,扣不扣都可以。”我总是耐心地跟他们说:“师傅,我对你很信任。但对外面的其他车,就未必了。这么说吧,你不撞别人,但不能保证别人也不撞你啊。”师傅听完我的话,总是表示赞同:“你这话说得没毛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非常多“你不撞别人,但别人可能来撞你”的情况。比如,以后大家到外面的餐厅用餐,都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结账时,反复核对清单。具体做法是:结账前让店员打印一张今天菜品的详细清单,付钱之前,从头到尾核算一遍,包括菜有没有上齐,该退掉的有没有退掉,答应赠送的有没有赠送,该打折的有没有打折。还包括清单上有没有你没点过的菜,有没有把半份算成一份,或一份算成了两份的情况等。最后还得检查总价有没有算对。

    我每次都会亲自加一遍,算一遍,虽然会花上一点点的时间,但能帮我避免“因为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金钱上的损失”。我知道,平常你也没有这么做,通常二维码一扫就付了,至于是多少钱,都是商家说了算。但是,我保持这个习惯10年的经验告诉我,餐馆的出错概率能达到20%,也就是你平均吃5家店,就会有1家是算错的。如果你吃的是火锅,特别是很多人一起吃的时候,出错的概率更是高达50%。

    倒不是说,商家故意骗我们的钱。而是餐厅的业务本来就非常繁忙,人手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现在都是服务员用iPad(苹果平板电脑)帮你点单,餐厅高峰期网络拥堵,有延时,多点了几下可能没显示出来,但都记录到后台去了,有时候真的多点了几下,服务员自己都不知道。

    当然,如果你是接待客人,就得注意体面,处理方法可以是:把详细清单先打了自己保存好,先结账,等把客人送走了,自己再核对,发现问题,可以再用电话跟店家沟通,寻求帮助。有时候三两好友吃饭,就没必要太讲究了,当场核对完成就好。虽然到了现在,我的一些朋友都不太习惯我的这种习惯,甚至有一小部分朋友觉得我这种行为看起来“比较小气”。但是,不能因为别人觉得如何,就不去做正确的事啊!而且这件正确的事情,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自己多留一个心眼,就可以完全杜绝别人犯的错给你带来的损失。所以,我还是奉劝大家,要特别在意每一笔钱的进出,特别是每一笔钱的“出”,因为在你没有构建足够多的收入渠道的时候,钱“出去”的机会,总是比钱“进来”的机会多。

    哪怕从时间来算,也是值得的,你多花几十秒,就能避免损失。假设你用30秒发现了一个他人的错误,自己少付了30元。别看只是30元,如果用30秒就能省下30元,你说多还是不多呢?你要学会这么算:1秒能赚1元其实是很多的,相当于你1小时能赚3600元。你再想想自己现在1小时能赚多少钱,马上就懂了。换句话说,因为你的大意或疏忽而损失的钱,其实你自己目前是赚不回来的。所以避免损失,省下钱,就是赚到了。

    同样的道理,不光是吃饭的情况,去便利店的时候,去医院开药的时候,是不是打单以后,也可以当场核对一下呢?另外,把这个理念发散开来,能不能帮我们防患于未然,把可能的错误遏制在一开始呢?比如,每次需要用手机下单,或者用手机进行点单前,在最后确认付款前,看一看总价有没有异常,特别核对一下每个购买项的数量,有没有点多了。我的经验是,只要是在触摸屏上的操作,就必定时不时会有手滑的情况,因此多点了数量。我从网上平台买书的时候,就出现过不小心同一本书买了2至3本的情况。

    在这个世界上,系统是不会出错的,但人会。系统的漏洞,永远是人。只要是涉及人操作的步骤,就值得我们去检查,去认真对待。钱用在吃的上面,可以请客、自己吃饭,但是, 钱千万别用在别人的错误上,如果让这件事情发生了,这也是你的错误。

    责任3:警惕“相对性”,坚决“守好财”

    从我的角度来看,赚钱还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最起码比起“守钱”,可是简单多了。因为要赚钱,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创造价值就可以了。而守钱呢,你需要抵御冲动、各种诱惑,还有商家为你设置的各种陷阱。这个冲动一方面是你自己引发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情绪而引发的购买;另一方面是外部引发的,就是商家针对你人性上或思维上的弱点而挖的“坑”。

    “相对性”就是这么一个坑,它是我们的一个思维习惯,我们总爱用“相对性”来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而不是考虑商品真实的价值,或实实在在值多少钱,自己需不需要购买。例如,在服装店里,有一件正价标70元的衣服,在它的不远处,挂着一件完全一样的标着原价100元现在打7折的衣服。如果你要买衣服,虽然无论选哪一件,你需要付出的金钱数目都是一样的,但是你就是更乐于买打折的那一件。

    与之相似,你打开淘宝网想买一支电动牙刷,一支牙刷标价150元,不包邮,还需要另付10元的邮费,但另外一个卖同一款牙刷的店打出了大大的“包邮”字样,却要卖169元。还是后面的店家更能让你蠢蠢欲动,哪怕比前面的总价还要贵9元。又如,麦当劳超值套餐一份平均30元(配中薯条、中可乐),汉堡单买一个平均22元,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超值套餐。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得出结论的——用单价22元一个的汉堡来做比较,发现套餐比单买只贵8元。更有甚者,会把汉堡、中薯条、中可乐三者单买的价格加起来,发现单买比套餐组合的价钱要贵十几元,再加上麦当劳的宣传也会打上“立省18元起”,这就会让你更坚定不移地相信,购买套餐是一个最实惠的选择。

    可是,你忽略了三点,第一,每个产品的单价,到底是谁来制定的?肯定是商家,所以只有在麦当劳里,才会出现,薯条卖11.5元,中可乐卖9.5元,这个价格明显是虚高了,设置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在做对比的时候,觉得套餐很实惠;第二点,你有没有想过,你到底是本来就需要吃那个薯条,喝那个可乐,才选择了套餐,还是说纯粹是“觉得便宜”才选择了套餐?也就是说,其实你可能本来没打算要可乐和薯条,只是看便宜才选择的;第三点,商家的宣传语“立省18元”要成立,也是得建立在“你本来就要吃”的前提条件下的,商家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假设你要吃,而且是暗示你要这么去吃。

    如果你回归到自己实际的需要和商品的真实价值去考量,你会发现,如果你只需要吃汉堡,但在各种诱导下买了套餐,虽然套餐非常实惠,但对你而言,你还是多付了钱,对商家而言,就是多赚了钱。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是麦当劳多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免费向麦当劳提供可乐。这就意味着,无论卖多少钱,只要能卖出去,麦当劳赚的都是净利,而由于薯条的大量生产,边际成本趋向于零,所以在商家角度,这两个产品几乎都是零成本的,搭在套餐里面是白送,只要你买套餐,这个“你多付的钱”就相当于商家白赚的。更关键的是,如果你要把中号套餐换成大号套餐,薯条、可乐得分别另外加钱。

    “相对性”会让你付出非理性、不合理和没必要的钱。触发你用“相对性”做决策的例子更为普遍,就是“锚定效应”(Anchor Effect)。比如,星巴克为什么火遍全球?因为星巴克门店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卖出更多杯咖啡而设计的。打个比方,你随便走进一家星巴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冰柜,冰柜里放着好些甜点、轻食,还有几瓶不在星巴克品牌下的饮料,最显眼的,就是那瓶排在最前头的依云水。和依云水一样吸引眼球的,是它的定价,22元。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瓶水,可能会吓一跳,22元一瓶水,那么贵!然后你继续前进,走到收银台,抬头就看到了星巴克的饮品菜单,发现不管是咖啡还是茶,也不论是热饮还是冷饮,基本在35~40元,你会瞬间产生一个感觉:也不是很贵嘛!刚才的矿泉水都要22块一瓶了。这个,就是价格的锚定效应,22元就是一个价格锚点,是一个参照标准。我因为好奇,也采访过几家店的店员,他们跟我说,这瓶水的销量基本每个月都为零。由此你也应该能得出结论了,很多标价贵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用来销售的。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让你“感觉”(“误以为”)其他产品很便宜。你先入为主地认为一瓶水要22元,所以35元一杯的咖啡会让你觉得像白捡的一样。这就是锚定效应,它总会为你创造出“相对而言很便宜”的幻觉。无论何时,作为消费者,都希望能占到便宜;但商家不会让顾客真的占到便宜,他们只会让你感觉占了便宜。

    还有,苹果产品的定价策略,也充分利用了“锚定效应”和“相对性”。比如,苹果手机的定价总是有3个,苹果平板的定价总是有3个,苹果电脑的定价也总是有3个。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销量最好的,总是定价处于中间的那款。因为在购买时,你会发生两个心理作用,在“锚定效应”下,你觉得中价和低价都便宜;在“相对性”下,你会觉得中价比低价更实惠。这两者会创造出你的结论:我好像没有必要买最贵的,更没必要买最差的,买中间这个就够了。你有没有发现,在两种心理的作用之下,你会把“最便宜的”理解为“最差的”。所以,你最终的购买决定,来自你的心理作用和想法,而不是苹果公司给你列出来的那张性能和参数列表,实际上你也无法把这些性能和参数与自己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匹配,很可能,你只需要最基础的一款。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再假设你进入了一家茶饮店,你想要买的茶饮有小、中、大三个杯,分别卖22元、24元、32元,你可能会选中间的价格;而如果我把这三个杯价格设定为24元、28元、36元,你很可能还是会选中间那个,同样是中杯,你却多付出了4元,因为“相对性”正在阻碍你做出真实的、符合自己需求的判断。所以, “相对性”会让你在无形中发生购买,也让你在无形中多付了钱。

    责任4:别偷,别懒,别偷懒

    懒,偷懒,甚至是偷,都是人的本性,因为人都有侥幸心理,人都希望不劳而获。 但侥幸的心理,最伤害我们对钱的把控能力。

    开始的时候,侥幸之心在萌芽状态,我们可能只是贪图一些方便和蝇头小利。可能你觉得无伤大雅,但坏就坏在,这颗小小的心会被你一次又一次的“贪”给养大。当侥幸的心长大后,侥幸可能就变成鲁莽。这可能会让你在金钱的道路上,做出很多“赌博式”的行为,最后让你损失惨重。比如,跟风做大额投资,听信谗言买P2P产品,未经调查就购买了看起来“便宜”的公寓等,这都是“赌博”。你还会以为,自己“一夜暴富”的机会终于到了。

    如果你想真正把握财富,守住财富,从今天开始,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开始把这些“侥幸”给清除掉。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带着我的助理一起到韩国考察项目。一天的会议结束,我们走进一个面包店,准备买第二天的早餐。我们拿了几个面包,助理用现金付了钱,拿上找零和面包,我们就转身离开了。

    回酒店的路上,助理数着找的零钱,突然很高兴地跟我说:“老板,我们赚到了!”

    我说:“怎么了?”

    她说:“刚才面包店的小姑娘,给我们多找零了!”

    我说:“多了多少呢?”

    她说:“刚才我们的面包,一共是13500韩元,我们付了20000韩元,应找6500韩元,但现在我手上居然有15500韩元,我们不仅面包免费了,还赚了2000韩元。我估计是那个服务员错把一张10000韩元,当作1000韩元给我们了。”

    我说:“走吧,我们一起把钱还回去。”

    助理说:“为啥啊,她犯了错,不应该长点教训吗?”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她找错的这个钱要自己垫付,可能她在那儿站一整天就等于白干了,除了白干,你有想过她的心情吗?而且,你有想过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吗?”

    助理有点羞愧:“我确实没想到。”

    我接着说:“然而,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不是自己的钱就不能要!从数目上讲,好像是我们赚了;但实际上,我们得到这个钱,是以对方损失钱为代价的,这不是平等交换。你想,刚才你说,我们不仅是面包免费了,还赚了2000韩元,这不就相当于,我们从面包店里偷了面包,还从店员口袋里偷了2000韩元吗?!”

    最后我们把钱送回到了小姑娘的手上,虽然语言不通,但我分明看到她的眼睛里,有一些晶莹的小东西在滚动。再次走出店门,我发现小姑娘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直到我们消失在她的视线中。

    金钱的游戏,更多情况下,是一个“双赢游戏”,即我赚了,你也赚了;它不是“零和游戏”,即我赚了,你却亏了,甚至我的赚是由你的亏直接导致的。永远不能因为想要你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别人的利益受损。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一定是让对方的利益也有所保障,只要你明白了这点,你就可以开始真正赚大钱,也会真正变有钱。

    就像PDF电子书,在我的社群里,是明令禁止分享的。为什么?因为你要看书却不去买,反而去问人要PDF的盗版,这就是“懒”和“偷”。我在群里分享一些平常看的书,每当这时,总会有人问,有同学有PDF吗?可以分享一下吗?你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呢?说白了,打几个字就有收获了,去张口问人要,几乎零成本,就是“懒”;找免费盗版看,而不去买正版,那就是“偷”。有的同学还理所当然地说:“老师,一本书也就几十块,有没有必要去买?”我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同学,一本书也就几十块钱,怎么省都能省出来了,有没有必要去偷?”关键是这还不是钱的问题,这里的重点:一是你没有前期的投入和付出,不利于后续的学习;二是你以投机取巧获得回报,不利于你对金钱正确认知的构建,也不利于你赚钱思维的形成。

    别老是因为不劳而获就高兴,这不是好运,这是诅咒。因为你的每一次开心,都在训练自己成为一名更厉害的“小偷”,而不是一个更会赚钱的人。你得明白,今天所占的所有便宜,都是将来要吃的亏。眼下所有的投机取巧,都会变成将来的吃力不讨好。

    “别懒”还有一层意思是,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对的、现在做了就会更好,却安慰自己说,不做也没关系。你觉得也不会有什么差别,不会引起什么后果,也不过如此。这就是大多数人没有钱还混不出头的原因,得过且过是病症,而“懒”就是病根。那“别偷懒”呢?比如,之前还有同学上完我的课,来问我说:“老师,我觉得你的课很好,如果你能帮我整理一份课堂笔记就更好了,老师你能发我一份笔记吗?”我问他:“到底是我要学习还是你要学习呢?自己本该完成的任务,却要依赖他人去完成,这就是偷懒啊。”

    类似的例子很多,就像最近有个同学想买房,直接在微信里问我:“老师,我有200万元,你觉得北京机场附近的房子该不该入手呢?”这就是她来咨询时给我的全部信息,就一句话,甚至连这200万元是要用来交首付还是全款、她已经看过多少套房了都没有说,现在是想购买第几套房也没有描述,她就是想让我帮她做一个决定。但同样的问题:这是我要买房,还是她要买房呢?她准备为自己的偷懒付出多大的代价呢?在成长的路上,一步都不能少。有些功课就是得自己去修,有的“学费”就得自己去交,甚至有的痛楚也得自己去学会承受。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心里别存一丝侥幸,因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还记得有一次,我手机被偷,到派出所报案录口供。那天,我在派出所和办案民警聊了聊,他们有一个观点挺有意思——小偷小摸这种犯罪,表面上是偷东西,但本质上是偷懒。人性本不恶,但人性本懒,因为懒,所以投机取巧,因为懒,所以铤而走险。我想,如此一来,懒就是恶。虽然懒是本性,但让懒最终变成一种犯罪,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勤奋。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大多数老师都在教人勤奋,这些老师都值得追随,可偏偏有些老师在教你偷懒,比如教你快速阅读,教你快速写作,再教你快速变现。表面看好像没什么,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在鼓吹偷懒吗?

    你要想一想,你都快30岁,快40岁了,还真的快得起来吗?你目前成不了事,赚不了钱,真的只是因为不够快吗?去上这种课程,你会不会变快我不知道,我唯一确定的是,你积累财富的速度肯定会变慢,因为钱用来交“智商税”了。关键是,你本来没那么懒,他们却要让你学更懒。那次的被盗,让我重新思考了这种宣扬快、鼓励快的风气可能是个祸害,大家要警惕,要反思,要变得慎之又慎。为什么是祸害?因为,教人偷懒,就是教人犯罪。

    在财富积累的路上,没有人会替你负责。避免小的损失,可能让你省下财富中5%~10%的钱;而避免大损失,可能让你省下财富的全部。别偷懒,守好财,负起所有该负的责任,让自己少犯错,也不让别人犯的错造成你的损失。你得永远记住,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为错误买单:规避损失,用钱时该负好的责任——帅健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u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