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路上正走着,一抬头就看见了“周扒皮”。
别紧张,我见到的不是《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那个周扒皮是地主,专门剥削劳动人民的。我见到的是我同学小周,“周扒皮”是他的外号。
“周——”,刚要喊“周扒皮”,突然发现人家老婆和儿子都跟在后面呢,我急中生智,硬生生把憋到嘴边的“扒皮”二字换成了“老弟”。
中学时的小周能吃能喝,人也长得胖壮。他脾气好,脸上自带笑容,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从来不和人吵架斗嘴。小周上课时不愿听老师讲课,就爱睡觉,他对学习上的事一点都不在乎,只是到了吃饭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一些。对他来说,不存在学习压力的问题,也没有任何烦恼,所以吃得下、睡得着、长得胖,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在后三名。
您讲您的,我睡我的那时每个星期天下午,我们要从家里去学校,背一包袱煎饼和一瓶炒咸菜丝,就是三天的伙食了。到星期三再回家背一趟,吃到星期六。小周背的煎饼最多,咸菜瓶子也最大,可他太能吃了,总是不到回家的时候饭就没了,咸菜瓶子也空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自己的饭吃完了,小周就从别人那里拿,他不说借也不说要,只是笑嘻嘻地说声“拿一个尝尝”,一个煎饼就被抽走了。一个煎饼吃下去还不饱,就换个人再“拿一个尝尝”。班里所有男同学的煎饼都被他“尝”过无数次。有时抽到发霉的煎饼,小周也不嫌,用自来水把上面的绿毛冲一冲,几口就吃下去了。咸菜是和煎饼一起“尝”的,他手里拿个长把的汤勺,看谁的咸菜多谁的咸菜好吃,随时下家伙什儿。
天长日久,逮谁吃谁,躲都躲不过去。时间久了,有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周扒皮”。
“周扒皮”这个外号,毕业后就没人再叫了,偶尔见了面,都板正地喊名字。可没想到,就因为一个饭局,多年不用的外号又被重新启用。
那次是十几个同乡相聚,接替父亲在工厂上班的小周也到了。几位年长的见面先互相问好,寒暄一番,先后落座。年逾花甲、德高望重的张老被请到主宾位上。
小周还是那么不讲究,一屁股坐在张老的旁边,连招呼都不打一个,脸上已没了上学时的那种“自来笑”。等到菜一上桌,小周便旁若无人,大快朵颐,直吃得嘴角流油。小周吃东西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别人吃菜的时候他吃,别人举杯的时候他还吃,等到大家停下来闲聊的时候,他那双筷子也没闲着,上下翻飞,指哪打哪。满桌的人都看呆了,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大快朵颐这还不算,到了吃饭的时候,小周一伸手摸起两个馒头,放盘子里一个,手里拿一个。也许菜吃太多了,此时他并不着急吃,而是很专心很仔细地给馒头扒皮,然后嘴里嚼着扒过皮的馒头,扒下的馒头皮就扔在了桌上。
小周没有发现,他扒下的馒头皮全都被坐他旁边的张老拾起来吃了,他扒下一点,张老就拾起一点。到他再次摸起俩馒头的时候,终于有所察觉。立刻,小周羞得满脸通红,使劲把头低了下去。张老并没有生气,只是微笑着说了一句:“种地不容易,可不能祸害粮食啊!馒头皮也有营养,能吃,不用扒皮的。”
第二天,“周扒皮”这个名字就传播开来。因为这名字中学时就叫过,这一次饭桌上的人和中学同学两股力量叠加,“周扒皮”这名字叫得更响了。
后来,因为厂子不景气,小周干脆辞职,拉起一帮人自己干。他干过装卸工,承包过小工程,做过装饰装修,一年换几个行当,都没做太久。竞争太激烈,什么都不好做。没办法就偷工减料,克扣工人的工资。时间一长,工人都不愿跟他混了,背后甚至当面都喊他周扒皮。
再后来,小周开了个胶合板厂,从外地拉回木材,制成三合板五合板,再卖到外地或直接出口。因为当时板材供不应求,再加上有政策扶持,所以效益很好,小周在胶合板上着实赚了些钱。胶合板加工有一道工序叫定芯旋切,就是把原木用机器转着圈地切成薄片,再把薄片涂上胶压制成板材。旋切这道工序当地人不叫旋切,叫“扒皮儿”。小周的胶合板厂在当地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很有点名气。时间久了,人们把他的厂子不叫胶合板厂了,叫路口那家“扒皮的”,也不把小周叫周老板了,直接叫周扒皮。
如同魔咒一般,几十年了小周始终没有摆脱“周扒皮”这个外号。如今小周已变成老周,可熟悉的人见了,仍然喊他周扒皮。
(图片/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