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这样写,可以提高几个档次

作者: 清风动竹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22:54 被阅读0次

          上高中的时候我对有句话印象极为深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乍一看,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陈述句。

          但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眼里却不争气的盈满日光。“亭亭如盖”画面感甚是强烈。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注入到画面中,仿佛眼前出现一人,立在高大的枇杷树旁,怀念亡妻。

          枇杷树成了生与死之间的纽带。

          死亡结束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却不是两个人的关系。寥寥数笔将孤独,岁月流逝,生与死交织在一起,对亡妻的思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随着枇杷树的生长愈加浓烈。

          那种悲壮感瞬间涌入心头,让人无处闪躲。

          后来我很难捕捉到那种触碰泪腺的文章了。现在的许多文章,充其量也就是当作消磨碎片时间的工具,并不是读者要求高了,而是创作者已经很少有那种“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的精神。

          在这个流量主宰的时代,匠人精神似乎渐行渐远,很少会有人静下心来去琢磨一篇文章。而文章一旦没有注入灵魂,再多的呐喊也是徒劳无功。

        现在的文章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不在于感化,而在于“控诉”,只要提笔写起文章,每个人都正义感十足,不是批判就是倡导自己的理念,尤其是青年学生居多。

        太多太多的学生,作者,都在作文中把自己摆在一个上帝的或圣人的位置上,高高在上的叫喊着,指引着,点化着芸芸众生,但他们只是一味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自己才是一个真正需要去学习和感受生活的初生牛犊。

        我想起了我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卖弄自己的文采,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不明所以的来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管与文章有没有关系,我都硬往里面塞。

          当时我觉得那样的文字很有气势,肯定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后来,当到了我审阅别人的文章时,才突然发现,我当初的行为是有多么的幼稚。

          我时常在想,文字的力量来源于何处?文章究竟如何才能打动读者。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禁止踩踏草坪”

        “小草也会疼”

        你会很清楚的知道选择哪一个更能达到呼吁的作用。文字的力量其实来自于人的感受,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包容和爱,而不是揭露与指责。

        最近我再次拜读余华先生的《活着》,其中风霞的死,刻画的让我极为震撼。

        “回到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风霞看,二喜的身子都缩成一团了,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风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的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

        在这之前,福贵已经经历过父母,儿子的相继离世。作者笔下的福贵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女儿的一度离世,一个当父亲的如何能够承受的了?

          余华并不直接刻画福贵多么的伤心,反之写福贵只看墙上的影子都难受的看不下去,那种感受是直击读者内心的。就像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样,让读者跟着福贵一同悲恸。

        所以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当伤心的时候,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来个比喻句“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夺眶而出”,那样的伤心是苍白无力的,是没有力量的,感动不了别人。

        就像小时候我们受了点小伤,总会惊天动地,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受到了伤,但你会发现,随着长大,我们会渐渐明白致命的伤痛往往是无声的。

        就像至亲离世的那一刻,我们不会立马的抱头痛哭,那种感觉应该是想一个刀片,一刀一刀的在心里绞,嗓子噎的生疼,胸口发闷,接着你的泪水开始往外把持不住的溢,脑海里开始空白,回忆开始中断。

        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只会大哭大叫的人,我们是一个会忍受,会同情,会愤怒,会怜悯的饱满的人。

          如何才能让一篇文章充满力量?不妨先看一句古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一年内崔护对少女的思念虽只字未提,但我们读到最后两句时,那一年之中的种种难熬,种种缠绵悱恻一下子喷涌而出。

        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够将时间处理好,将会事半功倍。

        假如当你写思念某某时,没有必要把你的思念状态刻画的多么细致入微,真正思念某人时,是决不会刻意的把思想的状态展现给对方,而是趁着思念,把心中的话说给对方,而不会像有的人开篇就渲染“思念就像...就像......”

    -----

          最近审阅了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文章全是描写自己受到的伤害,父母是有多么的暴力,以至于到了不可信的地步,因此看到一半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当一篇文章观点占据主导,而人物的塑造抛掷脑后,无论叫喊的多么强烈,都是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其是写作,并不是要你去教化别人,让别人听从你的指令,作者绝不等于下发命令的领导。

        如果一篇文章灵魂都不在,再多的呐喊只会让读者心生厌烦。就像整体的房屋框架没有搭好,反而去花功夫刷墙。刻意的去雕琢一字半句,不过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万不要以为有了比喻去修饰,文章就会很牛,有了排比句文章就会很有气势,不需要修辞的地方,无需强加修辞,多了反而会成为累赘。

          如果让一个四十岁的人拿着苍蝇拍去拍打蚊子,他们非常娴熟的完成一个拍蚊子的动作。

          如果让一个5岁的小孩拿着苍蝇拍去拍打一只蚊子,他们会做出一个“跳跃的动作”并且嘴里还会发出“哈”的吼声。好像他们不是拍死一只蚊子,而是把一个武功很高的对手打出20米远。

        于无声处听惊雷,写作要学会置身于读者的心里,生活并非总是花团锦簇,艳阳高照,世界也并非总是星光璀璨星河无波,学会从世间万象的缝隙中看进去咂摸出些许沉重的味道。

          写作无需要用猛力,有时候反倒失真,不要着急传达自己的理念,先渗透感情,你要明白隐忍的痛是高贵的,在镜头前大哭是廉价的。

    公众号(有思想的狐狸)

    审稿数百篇后,我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章这样写,可以提高几个档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cb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