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文史赏析谷穗文刊
就是这性格,霉了他的运,要了他的命

就是这性格,霉了他的运,要了他的命

作者: 东方龙刘有龙 | 来源:发表于2024-06-15 08:34 被阅读0次

            杨仪,早年投靠关羽,印象极佳,引荐至刘备,军国大事,政治得失,侃侃而谈,刘备极为欣赏,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像厐统和蒋琬,初步印象不佳,被冷落,疏远,欣然按排身边,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掾,选入高级幕僚,秘书官之列。在人才凋零的刘备阵营,可谓是进入飞鸿腾达的快车道。刘备当了汉中王,升任为尚书。刘备称帝后,杨仪因和顶头上司刘巴不和,估计是噍不上人家刘巴,离开权力最高中心,改任弘农太守,成为一方大员,封疆大吏。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实际掌握蜀汉大权,赏识杨仪,任命为参军,就是为丞相出谋划策的官吏。可别小瞧这个职务,那可是藏龙卧虎之处,八位参军,其中马谡,蒋琬,费祎,杨仪,都是万里挑一的角色。第一个马谡,就不费口舌了。后二个蒋琬,费祎先后都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皆为蜀汉第一权臣,蜀汉四相之中的两位。这个杨仪,如果不出特殊情况,那可是距炙手可热的权利仅一步之遥。然而正是这急躁偏狭的性格,让杨仪不仅被逐出权利圈,削为庶民,进了监狱,还丢了性命。

          诸葛亮每次出军,杨仪都为其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做事那叫干脆利索;军中礼节制度,检查落实,那叫滴水不露。深得诸葛亮的爱惜,因此又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他曾与诸葛亮联名共上书请求罢黜李平,从此与骁勇善战的魏延,文辅武弼,成了诸葛亮的左右手。可惜二人都因性格问题不能很好相处,几乎水火不能相容,杨仪阴阳怪气,魏延举刀指向。诸葛亮恃魏延之勇,惜杨仪之才,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专为他们作下了《甘戚论》(可惜失传了),但二人彼此都鼻孔朝天,都以为错在对方,除了丞相外还尿过谁?好在诸葛亮的威严,二人还能各尽其职。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按照生前按排,杨仪率大部队退还,与魏延路上相遇,二人争夺军权,发生火拼,最终魏延被杀。趾高气扬的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大泄私忿,以为自己从现在开始,劲敌已除,马上就可以接手诸葛亮的权力了。还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

    》卜筮,期望是“飞龙在天,名利双收”之上上卦。此时的杨仪,可谓志得意满,踌躇满志,认为自己现在就是理所当然的丞相代理人,从此就可成为三国鼎立蜀汉第一权臣,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扬宗耀祖自不必说,青史留名也是板上钉钉。利令智昏的杨仪正在做春秋大梦时,却不知诸葛亮生前就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提前密奏后主刘禅,让“方整有威重”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的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没有部属,无具体职事,闲职一位,光杆一个,只是便宜(随机)行事而已。而杨仪任尚书时,杨琬只不是尚书的副手。后来二人都是丞相参军长史,而杨仪每次随行都担任军中繁重的工作,对蔣琬不屑一顾,经常昂首挺胸,同事畏惧杨仪位高权重,又出言不逊,皆敬而远之。

            此时的杨仪,情绪低落极了,沮丧,失望,颓废,愤恨。当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时,竟然说出:“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投靠曹魏,何至于今日会落魄到如此田地!追悔莫及啊!"如此大逆不道的话竟脱口而出。费祎不敢隐瞒,便将这些话向后主刘禅禀报,于是杨仪被废为平氏,流放到汉嘉郡。

          当刘禅听说杨仪口出狂言,大逆不道时,勃然大怒,要斩杨仪,费祎苦苦相劝,说杨仪乃失落之极的狂言,并非真心背叛蜀汉,念他劳苦功高的份上,饶他一回。余怒未消的刘禅,才有上述废为平民流放嘉郡一事。

          《 资治通鉴》记载“(杨)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如果说之前杨仪对探望慰问他的费祎大发恼骚,大放厥词,是一时激愤,口无遮拦,虽不同情,也能理解。已被撤职流放,还不能痛定思痛,反思过错,反而变本加厉,又上书诽谤,不仅“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言发于五内”,怨天忧人,如十足撒泼的怨妇,而且还不知悔改,怨声载道,看谁都不顺眼,如红了眼的疯狗,逮谁咬谁。忌妒蒋琬,痛恨费祎,甚至觉得朝中很多人都有问题,于是写信给皇帝刘禅,控告官员。刘禅看后,大为震怒,也极为失望,原本惜杨仪劳苦

    功高,悯其才华,让他反思一下,待时再择机重用,毕竟是追随父皇,相父才干卓越的老臣啊。这一次彻底失望了,也愤怒到极点,于是派人捉拿杨仪。被关进监狱的杨仪,也自知得罪众人,惹怒皇帝,大势已去,彻底玩完,于是“仪自杀”,是撞墙,上吊,绝食,自刎,不得而知,从此世上再无杨仪,人间少一狭隘之人。

            三国时期从不缺少杰出人才,杨仪应该其中之一,能让阅人无数练就火眼金晴的刘备赏识,成为智慧化身诸葛亮眼中的红人,成为后者接班人选之一,绝对不是盖的。但恰恰是他心胸太过狭窄,急躁偏狭的性格,让他与蜀汉丞相之宝座失之交臂,与青史流芳擦肩而过,不能不说是一憾事,而更多的是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明明是三国时期的一代英才,如果不是他那要命的偏狭性格,何至于此?然而世上又怎有如果出现一说?

          “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性格,不仅霉了杨仪的运,还要了他的命。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是难,还是要改,要移,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与杨仪同代人曹魏兖州刺史王昶,被司马懿推举为才德兼备者。王昶给他亡兄两个儿子,自个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默,沈,浑,深,顾名思义,都含谦逊踏实之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摘录王昶《戒子书》(被选为高中语文)引用的一句谚语“救寒莫如重裘(厚皮衣),止(诽)谤莫如自修”(养成良好习惯)。正因为王昶为人谆厚,教导儿子崇谦实,去浮华,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期,父子皆安。王昶后升任曹魏三公之一的司空,得以善终。如果杨仪有王昶的冰山一角,也不至于下场可悲,令人不齿,又令人惋惜。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了他的命,他的运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就是这性格,霉了他的运,要了他的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ha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