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你所不知道的民国秘事
书接上文,讲了袁世凯从一个没有科举功名的人,登上孙中山都坐不住的总统。
他为什么臭名昭著?又有何能耐,让孙中山甘愿让贤?当上总统之位的他,为何四处举债?

七 收买人心
我们知道孙中山忙着建铁路,袁世凯可不,他忙着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先是撒钱。云南都督蔡锷,是国民党的知名人士。当时他在云南,月收入160元。袁世凯就联系他了,说像你这样的优秀,太屈才了,你到我这来干活,我给你月薪5000元大洋。蔡锷听了很是心动,便来到了北京。袁世凯不但让他住在了总统府,还让长子袁克定和他成为结拜兄弟。
那么对于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呢?正官一旦被推翻,副官是有机会上位的。何况在孙中山之前,武昌起义,成立过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所以为了避免黎元洪,有二心,袁世凯也是费尽心机。
他首先和黎家结成了亲家,薪酬是每月3万元,这以后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这还不够,黎元洪每日除了读书、写字以外,并没有什么公务分配给他,也就是毫无实权,等于被架空。
当时还有一个人,在社会上非常有名望,他就是国民党的新领袖宋教仁,他就是收买人心的的意外!
当兵打仗的、升职加官的,都怕的就是跟了一个翻脸不认账,不能养家糊口的上司。袁世凯在他的部队眼里,那可真是好上司。只要聪明能干事,特别爱给钱。
按照他过去的经验,没有什么比钱更好用的东西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走到如今位置,自己不正是靠钱笼络人心,巩固地位的吗?何况,还从来没遇到,什么人是不收钱的。
他派人给宋教仁,送去了50万元的支票一本。宋教仁收了,他挺高兴的。只要能够支持他的总统地位,钱嘛,该花就得花。可是没过多久,宋教仁竟让人将支票退还。并附上一封信:“长辈所赐,不敢拒绝,但自己确实用不了什么钱,所以用了必需之后就把剩下的钱归还。”
袁世凯,很不高兴。
在他看来愿意收钱的,凡事都好商量。可宋教仁你不收钱,是不是存有二心呢?是不是随时想推翻,我袁世凯的统治地位呢?既然敬酒不吃,只好吃罚酒了!
你说收买不了就算了呗,少他一个就不能干活了?还真是,拦路石。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宋教仁票数最多,当选内阁总理。
于是,孙中山在日本考察的时候,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了。谁杀的?反正不是袁世凯自己杀的,但是以孙中山一派的,认定是他指使的。
而此时的中国铁路总局,创建不过五个月的时间,花费了一百几十万元,路还没有开始修,刚买了些材料,聘用了些职员——这些都是当年跟着孙中山革命的,革命既然结束就跟着老领导,开始修铁路。可惜铁路还没开始修,就结束了……
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很生气,他们想武力讨伐,搞了个二次革命。孙中山之前搞的几次革命,都失败了,你们懂的,他不太会打仗。国民党带兵可谓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袁世凯在朝鲜12年,后来镇压义和团,经验不是白长的。当即挥军南下,进攻江西。由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后,无论是革命军、还是国民党以为革命结束,都在裁撤军人;只有袁世凯却在不断扩编,他知道自己地位还要靠枪杆子。所以双方力量非常悬殊,国民党很快就战败,袁世凯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而且袁世凯非常懂得民心,他到处宣传“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老百姓们真的是受够了战乱了,他们只希望安安分分的过日子。至于究竟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袁世凯这种救人民于水火的态度,一摆出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戴。
革命党想要反对袁世凯,宣布独立,根本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二次革命又失败了。1913年8月,孙中山从上海经过台湾,到日本流亡。
八 缺钱的总统
别看袁世凯坐在总统的位置上,其实也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说到底还是因为,穷呗!
当时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以后,实业家张骞就任财务部长,后辞官不就。原因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清朝时期中央的主要收入,是各省的税收。但是武昌起义以后,各省就把原本应该交给清政府的税款截留了。袁世凯上台后,各省也并没有把这些钱上交,都拿习惯了,谁愿意上缴呢?
但是袁世凯维持这个政府,需要花钱呀!当时北京政府,每月收入不到80万,但是仅北京一地,每月开支就需要350万。南京临时政府虽然解散了,但是留下的欠款需要北京政府负担。还不包括其他地方开支,军饷等零零总总。
那最大的钱来自于哪里呢?海关关税。可惜这些钱,北京政府拿不到,革命党、国民党也拿不到。以前外国拿东西到中国卖,都是要给关税的。你在我的地盘上赚钱,赚的钱就要留一部分给清政府。但现在,列强以庚子赔款没还完钱为由,拒不缴付。
袁世凯的国库,和当年孙中山的国库并没有什么差别。付不出军饷、发不出工资,也是一贫如洗。我们都知道袁世凯养人,是鲜花+大棒。
听话干活的,有官有钱。不听话不干活的,另谋高就。可是如果政府很穷,发不出工资,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袁世凯开始了他的借钱总统之路。
当时的财政部长,主要的工作就是借钱。最开始的时候是借100万、200万,后来后来连1万块钱都借。政府里面所有能够抵押的东西都抵押出去了。当时有驻扎外地或者是外国的人员,每天的工作也是借钱。只要能够达成借款,中间人都有佣金可以拿的。又能干工作,又能有钱赚,那敢情好呀。工作人员们是到处奔走,有些商人和外国政府也乐于去开空头支票,员工好消息立马发电报,然而等到真正拿钱的时候却失望了。
当时唐绍仪被任命为总理,当总理就得干活呀。由英美德法日俄等国家,建了银行团,专门向中国政府借款。利息很高,往常,银行根本不可能拿到这样高的利息,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能够支撑这样的利息。这是大发战争财啊,欺负的就是弱小的国家。
北京政府也不傻。这么贵的利息当然不想借,所以唐绍仪就动用关系,找比利时借了1000万镑,借款条子都写好了。英美德法日俄等国家不干了,对北京政府施以压力,只能找银行团借钱,最终导致这次借款流产。
可是钱总是要借的呀,再不借钱北京政府都没有办法支撑了,所以唐绍仪只好找银行团谈判。
银行团的条件也非常的苛刻:要求监督借款的支出,政府每月编制财务报表,不论是用于日常开支还是军队花用,都要由银行团的顾问核准后才能使用。
唐绍仪非常生气,不干了。钱我借来怎么花,凭什么你们管,这有辱主权,呜呜呜,你们欺负人!实际上呢,也真没法被监督,比如说袁世凯为了笼络人心,给这个送50万,给那个送100万,这怎么在账上记呢?做假账吗?
唐绍仪想了个法子,他决定在国内找1000个富翁,每个富翁买1万块钱政府公债。这个想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呀。那时候谁也不知道政府能够维系多久,所以谁也不愿意认购这个钱。
没办法,找了个中间人,财政总账熊希龄,双方都有台阶下,重新洽谈。
最后向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利息五厘。但是扣掉了赔款、发行费、各项手续费,真正到手的只有820万英镑,但是47年后,本息合计6785万英镑。同时在借款还清之前,盐税有外国代征。等于政府又少了一项收入来源,背上了利息极高的负债。
袁世凯也不傻,他知道这个借款并不公平,但是没办法。一日三餐需要花钱、一兵一卒须要花钱,有了钱才能买军火弹药、才能收买人心、才有实力压制反对他的人。哪怕这820万英镑,只够花六个月。
但是没关系,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银行团想要拿到还款,就要支持他,至少要让北京政府长期存在。一旦这个政府被推翻,新政府未必会承认借款,某种程度看也是好事。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稳固自己在政府中的统治地位。
当然,如此不公平的借款条约,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袁世凯也知道,此次借款也没有交给国会讨论,政府强行通过。而且在宋教仁案后,解散了国会。
这个不平等的条约以及袁世凯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当初政府三权分立的初衷,等于其他党派就没有话语权了,你袁世凯是想干嘛都行,一党专政。无论是湘鄂赣皖的都督,还是国民党的议员,都发布全国通电,强烈反对。
借款签字的当天呢,也很有意思。
一部分议员跑到了汇丰银行的门口,企图阻止签字。袁世凯的人呢,就更聪明。他们半夜就已经进入了银行,签完之后就从后门偷偷溜走。当时国内任何党派的军事力量,都没有袁世凯强大,所以除了这样斯文的阻拦根本不起作用,人们对于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也毫无办法。
九 不想当总统企图当皇帝
享受着独裁专制,尝到了权力味道的袁世凯,一发不可收拾。他觉得当几年的临时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了。
他想要自己成为新的皇帝!
他想要天下是他袁家的天下!
但是他知道,这话不能由他自己来说。所以他开始花钱,为自己制造舆论。
很多人都听过梁启超写的一篇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当时梁把这文章写完了,因为担心文章发表后会遭到迫害,所以很是犹豫。
他的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1月,袁世凯通令各地政府派员进驻当地邮局,发现反袁报纸、书刊,立即没收。多位主笔、总编辑,因反袁先后被枪杀。反对帝制的报纸受到严重摧残,北京只剩下20家报纸、上海幸存5家,汉口只有2家。
就在这时,袁世凯给梁启超送来了20万元出国的旅费,希望他能支持帝制。梁启超看到钱后,断然拒绝。实在是太生气了,袁世凯是狼子野心啊!钱也不要了,命也不管了,把文章发表了。
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梁启超这样有骨气的,很多封建守旧的保守派、传统制度下的得益者,比如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的,比如传统的老学究,以前当官的,王公贵族们,这些人都是依附清朝制度活着的,除了写2篇文章,吃喝玩乐,你让他们干嘛?行军打仗,走10公里山路都喘的慌,人可是做轿子的。这些人都聚集在了帝制的旗下呐喊着:“民国不如大清”。
当然,这些人的簇拥可不是白来的。比如湖南名士王闿运,他在拥护袁世凯当皇帝的电报上签字,价码是10万元。后来没拿到钱,他不甘心啊,我脸面都不要了,拥护你当皇帝,平白没点好处怎么行?他就派自己的老妈子到总统府去要账。
嘿,搞笑的是政府把钱给付了……
但是收买舆论、打压纸媒,花费就不少。更何况当皇帝的登基大典,那场面开销更是惊人。手底下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呀,贪污起来,让人听了都害怕。
比如整修故宫三大殿,花费100多万,可实际报销的时候,这个数字却变成了270万。
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袁世凯有很多儿子,他称帝是每个儿子都高兴的事儿,自己将来就算不是皇帝,那也是个王爷呀。
其中太子袁克定更是为筹款操碎了心,他为了能够拿到钱财,甚至不顾百姓死活。民国成立以后就禁烟了,也就是卖鸦片这个赚钱的生意,再也没有人可以做了。当时的烟土商手中,还有6000箱的存货,急于把这烫手山芋给处理了,答应每箱4500元,总计2700万元孝敬袁家。
十 签下卖身的《二十一条》
1915年2月2日,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条》,逼迫北洋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
袁世凯也想各种法子拖,虽然不能来个人有三急,但是可以借口各方商议啊!到5月7日,两方政府在这105天里,谈判不下20次。期间政府也一直向社会各界透露日本无理的要求,希望外国列强能帮帮忙!
1915年5月6日,袁世凯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可让与或租于他国、聘用日本顾问、中日合办警察、军械等为‘其制我死命最要之点’。在我国不宜因此决裂,蹂躏全局。但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
日本政府一看,火了,你这是在报纸上发SOS啊!欺负我不认识中文是吗?
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 限5月9日午后六时前答复。然后派出军舰在渤海一带游来游去,大战一触即发。
袁世凯一看,哎呀,这可不行,怎么又要打仗!
而且,当时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与日本签订的《中日盟约》,承诺把满洲作为日本的特殊地区。这份档案还存放在日本外务省档案馆。袁世凯大骂孙中山:“将效法吴三桂,引外兵扰乱本国”。
既然条约中,已经把对中国最为不利的条款删了,已非亡国条件,为避免开战,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
十一 被骗的总统
这引起了蔡锷强烈的不满,他感到很难过,自己辛辛苦苦努力追求国家进步,怎么还是受尽欺凌?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我效力袁世凯是不是错了?袁世凯根本就没有能力,维护中华的尊严。
他就偷偷潜回云南,起兵讨袁。云南只有两2万兵,到云南后,他裁并政府机关,公务员只领取少许伙食费。紧急征募扩军,并号召人们捐助军费,第一军参谋总长罗佩金把价值10万元的祖产全部捐出,但是依然很穷。
当时官兵的战至衣不避体、有枪无弹、食无宿粮。省内的五六万匹骡马都被征用,那即便战争结束了,这片区域也元气耗尽,很是萧条,多年恢复不了生气......
袁世凯的北洋军从北京打到云南,路程太远,开销很大,且对地理位置又并不熟悉。
于是他致电给广西陆荣廷,请他进攻云南。陆要求发步枪5000支,军饷100万。对于很穷的北京政府,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袁世凯还是照办了。
搞笑的是,陆拿到钱以后就立马发布通电,劝袁世凯辞去总统职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兵。拿了袁世凯的钱,还要在世人面前反对他,这贞节牌坊立的。而且这么干的并不止他一个人,东北的27师师长,鼎鼎有名的张作霖,也是拿到军饷器械后变脸。
云南的护国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蔓延到南方各地区。此时,袁世凯非常害怕,如果北方也出乱子......为了安抚军心,只好任命张作霖为盛京将军。而张作霖借机又敲了一笔竹杠,得到了新地盘。
为了安抚北方,攻打南方,花费大增。
本来就已经贫穷的北京政府,一时陷入财政危机。当时的国家银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经历过朝代更迭的人们,非常了解,一旦政府推翻,自己手中的钞票,将一文不值。所以嗅到苗头,每日都有无数的人,跑到两家银行取现银。
唐绍仪借不到钱,已经下台了。
新上台的总理段祺瑞,担心可能发生挤兑,因为他心里清楚银行的现银,根本就不够钞票兑付。一旦信誉出问题,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他下达命令:“中、交两行,停止兑付现金。”
然而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1916年5月,停兑令一下,整个北方出现了骚动,结果好像更糟了。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现银,物价飞速上涨,仅粮价就突然上涨了20%。买东西,店家只收现洋,不收钞票。
人们变得不相信政府发行的钞票,政府的信用破产了。借不到钱,也就无法维系的下去,就像现在乱糟糟的乐视,可怕的不是没有钱,可怕的是借不到钱。
袁世凯不久后,也在失意中死去……
其实袁世凯做了不少事:他推翻了清朝、废除了科举、创办了新式北洋军、周旋日本、短暂的统一了中国。虽然有未尽之事,但这样一个干实事的人,背上骂名其实是不公允的。他的局限是时代的烙印,本身可谓乱世之英雄!
我是财娘子
说不完的古今风云,道不尽的金银韵事
与我一起打开财富的大门,潇洒任性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