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和小B碰面后一起玩游戏。小A带了磁力片,小B也想玩。小A的妈妈告诉小A要分享,于是小A将自己的磁力片借给了小B,小B玩了很久。这时小A想要要回磁力片,而小B不给。于是小A动手抢了磁力片回来,而此时小B因为没有磁力片大哭起来。小B的大哭引来双方家长的围观。于是小A的妈妈开始教育小A。
小A的妈妈:你为什么要抢回磁力片?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分享。
小A:小B已经玩了好久,该轮到我玩了。
小A的妈妈: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分享才快乐啊。你怎么这么小气?
小A:大哭。我要回家。
小A的妈妈:你们都是好朋友,有什么东西都应该一起玩,而不是抢来抢去。如果你要拿回来可以跟她说啊。
……

这是在带娃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了。在与小A对话的整个过程中,妈妈一直在强调分享这件事。她认为小A是一个不爱分享的孩子,不爱分享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为,需要改正。妈妈完全忽略了小A的语言和感受,小A会认为自己在妈妈的心中是不重要的,而小A理解的分享也不在是分享,而是忽略自己内心感受被强迫而做的事情,所以小A会讨厌分享,甚至会讨厌对方(小B)。
这个例子中,小A的妈妈在干什么?在臆想。妈妈自己主观猜测认为孩子是不爱分享,所以抢回玩具。
生活中,家长臆想孩子行为目的的事情比比皆是。家长看到孩子打碎了杯子,就开始发飙大骂。是因为家长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孩子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家长愤怒可能是因为心疼摔碎的贵杯子;可能是因为打扫碎片带来的烦躁;可能是因为心疼仅剩的一些牛奶或果汁。家长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而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孩子想倒杯牛奶给妈妈喝;或者孩子想要尝试自己独立的做事的能力。孩子认为的问题是杯子太滑自己没抓住而摔了杯子,是杯子的问题。
这里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问题。小A的妈妈看到的是不分享,而小A认为自己已经分享,应该轮流玩。妈妈的主观臆想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看法,导致妈妈与小A的交流戛然而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有话不愿意跟我们说,或者我们说话时,孩子总是闭口沉默的原因?妈妈强调分享没有错,孩子强调物权也没有错。搞明白问题是什么,才能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不一致,何谈解决问题?
2、家长和孩子对究竟是谁的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
家长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应该先搞明白究竟是谁的问题。妈妈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孩子认为是杯子的问题,那么沟通起来就会非常的吃力。因此要学会倾听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建立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可是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往往是受自己主观意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臆想。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否定严重抹杀孩子的信心,霸道的解决方式让孩子变得敏感、胆小。
我们与孩子交流的目的是保证孩子在下一次的生活中能够避免此类的错误,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将自己责怪的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想要能够和孩子坦诚的交流下去,就是要不断的倾听孩子,问问孩子,将问题和认识达成一致,再商量解决办法,否则单方面的压力下,问题得不到有效而完善的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