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有斐君子,如珪如璠”。
从古至今,君子和玉是两个很难分开的命题,君子以玉为德。若是玉石化人,至少也得有那么一两个君子吧。
君子获得道德含义大概是在孔子吧,“君子”是孔子构建的理想化人格。
而玉诗就是按照“君子”养育而成的所谓完人。
既然是所谓,就会有“道貌岸然”,就会有与礼不合……但也是因此,玉诗才与尘世有那么一丝联系,才不会……咳,都是后话了。
这是一个随性子的故事,因为不像千机那样,把模子早早刻好了,玉诗只有一个模糊的“读书人”的形象,“君子”也是在写这些话时加进去的。
玉诗应该是最接近人的一个,却也是人性最受束缚的一个,如何褪去他完人的外表,他又如何加速大烨灭亡,这是我想讲的故事,顺便加一些基情,嘿嘿……
引:
摘星阁秘卷记载:
“大烨上运八年,神人降世相八,诸星偏移,文曲文昌入秦地。
……
大烨瑞久十年,秦巽得神童白礼,百家之学无不精者,后与楚泽孔繁如简并称‘双杰’。
瑞久十五年,白礼入秦巽朝堂,尝辩与十二名儒,诸儒败服,皆称其有圣人遗风。
瑞久二十三年,白礼入烨都,平帝以上宾奉之,贵极一时,然作锦上之花,难舒治国之志。
礼悲,渐嗜酒。复识伶人景泉月,日夜流连,名声渐污,帝爱其才而不闻。尝酒后言:‘大烨时运衰微,若无超世之才,安可救之?帝不识我,我之不幸,帝之不幸,国之不幸,岂不悲哉!’
帝闻,哂其自大,怒其谶语,惜其文才,逐出烨都,永不得入。
……
平元三年,白礼饮于江上,梦捉蛟龙,坠江而亡,时三十七岁。
泰安元年,有名士以‘桃园’行于世间,桃园初现于世。
乱世,桃园散于各国,皆豪杰。
后燕云定天下,桃园之徒仍不减,然不查桃园所在,为墨氏大憾。”
注:桃林:又名桃园或桃源,是玉诗所创的小世界,用来传道授业,学生可能有无数种出身,以示“有教无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