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美,还有负重滑竿人
我这人有点执拗,与人交往,不愿意扎堆,不喜爱喧嚷。皖中十余载,独自踏寻大山秀水,城市乡村时候多,那里曾留下我这外乡客的足迹。
位于皖南五百里的黄山,昔日里名气确实比不上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只因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脍炙人口的妙语,在看似平缓的对比中,黄山兼有五岳之美,超过五岳之美立现。有人说,这妙语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精炼演绎。有人考证,徐霞客生前虽然两次登黄山,可从未评价过黄山,评语纯属后人的伪托。我揣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却给人以无限遐想,些许亦出自安徽人的杰作。每每细品,由衷慨叹安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
记起一部介绍黄山的宣传片,当地旅游局长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荐黄山,力请其组织派人实地考察黄山。经过不懈努力,黄山终于在1990年被纳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获此殊荣,那位局长也大赏“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妙语的功不可没。后起之秀的黄山,其名声似乎盖过了五岳之首的泰山。
内心些许对名山人流如织,人头攒动的惧怕,而迟迟没有攀登赫赫有名的黄山。皖中境内的安庆天柱山、池州九华山、滁州琅琊山、淮南八公山等名山先后造访攀登过。即使2005年,2006年,2014年三次到达黄山脚下,也只是小住在歙县、黟县、绩溪三地古村落,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静谧时光。
从安徽回到东北老家一年有余,偶尔与皖南好友网上聊天,知我仍未登临黄山,便纵容我完成宿愿。一想也是,把畅游的机会最后留给黄山,也算是了却未登大美黄山的缺憾。
2016年早春三月,跨越千里之外,来到了黄山。
登黄山那天,是个响朗的晴天。黄山的奇松,怪石,石刻,竹海,无不令我叹为观止,痴醉其中。越往上攀登黄山的景色越奇美,登山石路也随之狭窄陡峭,行进的速度明显减慢。忽然间,身后传来低沉的号子,回头一看,只见两位身着蓝色制服的中年人,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肩扛着长长竹制滑竿,迈着沉重的双腿,举步维艰攀登着级级台阶。坐在滑竿竹椅中的老者,将滑竿压得微微晃颤。当时,看着这场景,担忧滑竿人脚下一旦走空,后果不堪设想。
黄山美,还有负重滑竿人 黄山美,还有负重滑竿人跟随滑竿的后面,清楚可见肩扛滑竿人脸上浸出豆大汗珠,背上的衣服上被汗水打透。要知道,在海拔千米以上陡峭的山路上攀登,即使两手空空的游人至此便会大汗淋淋,何况这些肩扛游人的滑竿人。临行前皖南的朋友说,登黄山若是爬不动,就坐一把滑竿享受一下。此刻,注视近在咫尺气喘吁吁的滑竿人,心中生发丝丝凄楚。他们或许是黄山脚下的普通村民,为生计所迫,风里雨里,冒着危险干起这一行当,挣着汗珠掰八瓣的血汗钱。
游人在陶醉大美黄山时,会忽略人群中并不起眼的滑竿人,会忽略滑竿人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其实,在追逐物质生活的今天,人人会有或多或少辛酸苦辣,躲不开一边耽于美好一边负重前行的现实。只有摒弃了懈怠,朝着努力方向矢志前行的人,才会收获心安的踏实,收获劳作后如饴甘甜。
黄山美,还有负重滑竿人 上传中,请稍候...黄山美,还有负重滑竿人
黄山,在滑竿人眼中那么壮美吗?答案或许不是。因为他们天天与黄山相见,怕是缺少了游人的新奇与惊喜。因为要生存,肩膀上又多了一副支撑生活的重担,自然缺少了游人眼中黄山的妙曼。
“我生待明月,万事皆蹉跎”。移动在黄山上的滑竿人,带来的一如既往的坚韧,常年累月的坚守,敢视生活不易的坚强,确是我为之感动,为之效仿的动力所在。
我赞美黄山,更愿力为黄山滑竿人写上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