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前边的阅读里,卢森堡博士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
在今天的阅读过程中,又让我们在书中学习到了将这四个要素运用于沟通过程中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以同理心去倾听”。
同理,意味着我们要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而我们在平时与人沟通时,往往会将给予他人建议或宽慰,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或感受当作是同理他人。
书中提到的霍莉·汉弗里(Holley Humphrey)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归纳,让我们明确了日常生活中哪些说话的方式会妨碍我们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
1.“我认为你应该……”“为什么你没有这样……”——这是给建议;
2.“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曾经经历过的。”——这是比惨;
3.“如果你这样做……这就会转变成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这是说教;
4.“这不是你的错,你尽力了。”——这是安慰;
5.“这让我想到曾经……”——这是讲故事;
6.“高兴一点儿,不要这么难过。”——这是在摆脱感受;
7.“哦,你真是可怜……”——这是同情;
8.“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询问,作为咨询师,我们是不是会经常这样询问来访者呢?
9.“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可是……”——这是解释;
10.“事情不是这样的。”——这是纠正。
以上这10点,是不是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经常会说到的话呢?很可惜,他们都不是“同理”的范畴。
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因此,“同理心”不同于头脑上的理解,也并非“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