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表达的人,总是更容易被发现。无论在会议上发表观点,还是在商谈时有效沟通,他们总是最亮眼的存在,其自信和风度总会使人心向往之!
可私下里,善辩者却未必都能在侃侃之间让人如沐春风,能以言传世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数人“辩才”总能仗着“能说会道”的本事,惹得交流者大为头痛,以至于越活越没朋友。这大概就是不能完全参悟“止”的道理。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止学.辩卷》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於言辞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感悟: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语文老师对课本上《杨修之死》的评价。在那样一个乱世,他的人,他的才,他的言,也曾闪现着耀目的光华。可那样一个才思敏捷学问渊博的人最终还是死了!死得很早,死得很惨。与其说死于心胸狭窄的曹操,不如说死于持才放旷,死于不知收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深度解读:
有道理的话就像朴质的器物,不需要精工雕琢。过多的修饰不但会失去本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都知道要做到精巧华美的表达,需要优秀的大脑和深厚的积淀。但这样的语言难免透着一种让人讨厌的优越感。很可能招致实际的损害。
当然,这句古语讲得不止是说话和写文章。也是在说做人:
越朴实的人,越容易让人看到实际价值。相反,过分招摇和包装的人,就像好看的器物,容易让人忽略内涵,甚至被用在一些需要“炫技”的场合过度消磨。
是以,善言者,要在“朴”与“华”之间找好平衡。不要让“华丽”成为一种累赘。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深度解读:
“言”为话语,“辞”为解释辩解
人没有那么聪明,你话说得笨了,要表达的意思就不是很清晰。但凡事都要留有一些余地。为了更长久的交往,还是该约束一下语言,免得自己的意思不好被人接受。
人没有那么愚蠢,并不需要你掰开揉碎的讲太多。辩解解释得多了容易显得咄咄逼人。再有,解释的话说尽了自己也容易上头,如果观点输出到最后变成了言辞犀利的情绪化战场,就违背了本意。
说话不要直白露骨,隐晦一点,拙一点,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但也不要走向让人完全听不懂的误区。赏人言,如赏美人,需骨肉均匀,方显玲珑与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