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散文||童年海滨散文||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罗大佑《童年》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童年》是电视剧《走过夏季》的片尾曲,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张艾嘉演唱,收录在1982年发行的《之乎者也》专辑中。1994年该歌曲所在的专辑获“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每当《童年》在耳畔响起时,那种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场景就像一帧帧画面,浮现在人们眼前。它勾起一代又一代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那段记忆里天真烂漫的时光给人以无限希望,让行走在人生低谷的你重获一种向上的力量。
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旋律,让成年人回想起过往的童年,其中的歌词也颇为贴切,而那段口哨,更是让人魂牵梦萦。怀旧的味道,恰似夏日正午寂静无人的林荫道上吹来的一缕清风。当你饱经风霜,漂泊半生,再次回到童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拍拍身上的灰尘,怀揣着一颗童心,听到这首歌,是否感觉有点酸楚,有些莫名的感伤,怀念一去永不复返的时光,回味那段懵懂却又单纯的岁月。
当然啦,对于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我而言,童年的记忆自然会打上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母亲在世的时候,我陪她聊天,她总会说起我出生的那年夏天——外面锣鼓喧天,红卫兵小将们将当地的黑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抓起来,头戴报纸糊的尖尖帽,脖子上挂着木板或石板制做的身份标志牌,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呼口号举拳头,群众一呼百应相跟着……这十年,就是我的童年。
我出生的那年夏天奇热无比,母亲在凉席上坐月子,每隔十五分钟左右就得挪动一个地方,因为太热了,又不能喝凉吃冷,屁股底下汗湿透了,有一个大蒲扇能扇点风,可是连风都是热风。窗外树上的蝉虫声嘶力竭地叫着,比一群人喊口号还起劲,比锣鼓声还有穿透力,比蒲扇底下的热风还滚烫。母亲那时说起我的童年,整个人都沉浸在具体的情景和细节里面。
七坐八爬,九个月长牙,十个月叫一声爸——我出生在秦岭以南,汉江北岸,按照中国地理分界线,应该属于南方,一个夏天湿热的小盆地,那种蒸桑拿的感觉,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候生活十分清苦,五谷杂粮瓜菜代,依靠父母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养活一大家人就很不容易,何谈膳食营养搭配,所以我学会走路比较晚。母亲描述我那时的动作:四仰八叉地望着天,双手支撑着娇小瘦弱的身体,往前挺,或往后缩,往左摇,或往右摆,十分灵活。她和父亲一方面担心将来会不会有啥问题,一方面又不怕我像别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得鼻青脸肿。后来父亲想方设法,捉麻雀,打斑鸠,拔毛淘洗,放上盐巴和调料,用南瓜叶或荷叶包紧,再用黄泥巴糊成团,放入灶膛里,烧好给我吃。母亲到处弄土豆,找花生,甚至去亲戚家搜罗红豆、黄豆、豌豆,然后跟碎米和玉米仁混在一起,磨成粉,煮成粥,我两岁半的时候,小身板挺直,行走从容自如。我像一只欢腾的小鸟,在父母闪光的眼睛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那些尚未记事的童年时光,被父母在我长大后一再提起,让我曾经产生怀疑:这个孩子是如今的我吗?整天玩到筋疲力尽,一到晚上倒头便睡,然后每天早饭过后被母亲叫醒,床单上绘制的“世界地图”赫然在目!母亲一边数落着我的贪玩不长记性,一边催促着吃饭,一边在门前的绳子上晾晒床单和被子……那时候每家都有几个孩子,上午八九点钟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家家门前几乎都这样,这是童年时代最熟悉的风景,所以伙伴们在一起玩,也是心照不宣,谁也不取笑谁,彼此彼此。
童年时代,常见的梦境是这样的:一群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像是打仗,也不像是逃荒,更不像是流浪。若按纪念意义来说,像是另外一种长征;如果照今天的话来说,则更像是一次集体旅游。连绵起伏的山峰,长满了花草树木,蜿蜒曲折的水,到处都是虫鱼鸟兽,道路也多半是沙石铺就的或尘土飞扬的,大家跋山涉水,有时双脚高蹈至半空里飞驰,有时从翠峰顶上一跃而下滑翔,玩得太疯了——有时蹬掉了被子,偶尔还会滚落到床下,爬上床继续入梦——父母又帮着盖上被子——从寒冷的河边来到温暖的炉边,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捉迷藏呀,玩打仗呀……忽然内急了,到处找厕所,找不到呀,随便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吧,可是就是找不到,憋到忍不住了——两种可能:一种是被憋醒了,冲出去上厕所;一种是梦里终于找到地方了,一番痛快淋漓啊,猛然觉得身子底下不对劲,一股湿热,坏了,尿床了……挨揍是不可避免了。
记得那时候,谁也不装,偶尔两口子吵架,隔三岔五,父母拿着一根荆条教训孩子……童年的回忆里,吵架是一门语言艺术,方言词汇、俗话俚语疯狂输出,除了书本上教的那一套话语体系之外,孩子们从大人那里还学会了另一套话语体系,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双方发生一点小矛盾冲突,于是就开始模仿大人们的腔调,问候对方的祖先、爷爷奶奶及父母兄妹,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开始了。如果双方性子急,从语言冲突升级到肢体冲突,那么摔跤比赛和自由搏击成为伙伴们的看点,勇敢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我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分分合合,很快就又忘记了——因为所有童年时期的游戏,教会我们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与他人交往,说话算数,懂得彼此尊重;好人缘是需要培养和投资的,力所能及地多帮助别人,给别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源;成为一群孩子中的领袖,坚强,勇敢,大方,有很好的判断力,包容不同的人……请诸位理解并原谅我,童年其实没有太多诗意,至少生命成长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让我多了一份冷静审视。
重新审视你的认知,恳请你真实还原经历的童年。时间是一位奇妙的魔术师和百变的化妆师,它会在不经意间改变你对过去的许多看法,甚至天衣无缝地完成历史与想像的衔接,对一个人某些不为人知的不光彩经历进行人为删改和美化,这也是我对某些自传体文学作品或回忆录抱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甚至大胆质疑的原因。
真实是一种可贵的创作品质,而真诚更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写作态度。时间不可避免地为记忆叠加经验涂层,不断累积出合乎生活常情和事理逻辑的链条,而个人的兴趣、偏好,像主观色彩极浓的滤镜,总是喜欢美化过去的某些细节,使得童年成为永恒的怀旧母题,我们总喜欢站在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认知高度,去追忆童年。
明知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却仍然乐此不疲地在追忆逝水年华的过程中确认自己曾经真实客观地存在于这个忽近忽远、忽冷忽热的世界。现在之我源自过去之我,这构成了个体生命成长的延续性;当然,现在之我也喜欢改变过去之我,这显示出个体生命成长的渐变性与突变性;另外,现在之我在迷失前行方向的时候,也会主动寻找过去之我。昔日种种因,结成今日种种果;今日种种因,结成明日种种果。童年之我,亦是过去之我,而写作者已经人到中年,或人到老年,甚至是人到晚年,“回望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们已经开始用当下的视角追忆逝水年华,回望童年时光。
其实对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而言,童年一直就在那里。像一座充满了纪念意义的个人历史博物馆——难忘的童年时代:你见过的每一个人,你遇到的每一件事,你吃过的每一种食物包括零食,你穿过的每一身衣服包括每一双鞋子,戴过的帽子或手套,你住过的每一个地方,你走过的那些陌生或熟悉的大道小路,你欣赏过的每一处风景,你爱过或爱你的每一个人,包括你写的每一封信,每一篇日记或每一段心里话,你用过的笔墨纸张包括橡皮、改正液或铅笔刀,你童年时代玩过的与你朝夕相伴的许多玩具……这些都深藏着生命成长的无数讯息。
如今,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里,孩子们还在意这些吗?深爱着他或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或舅舅姨妈以及所有亲人朋友,孩子的内心还能清楚地记得吗?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是他们的节日还是成人为他们设计规划好的节日?我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童年,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上很富足。洋溢在脸上灿烂的笑意,照亮幽暗前路的那些心底里面储存的阳光,还有眼里溢满的爱与感恩,一直还在那里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泽……如今,每当我面对着一群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周末被父母送往各类兴趣班,或者独自乘坐地铁或公交车,行色匆匆,少年老成,满脸倦意地奔赴某个隐秘的辅导班上课,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浓黑的悲凉。我想起鲁迅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里的最后呐喊:救救孩子!救救孩子!我发自内心的真诚祈愿,希望今天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