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有个小插曲。我对即将到来的高三和高考,面对即将决定命运的未来,忽然产生了逃避和退缩的想法。当时我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怕考不上大学,就和我妈提出留级一年,重读一次高二。我妈也同意,她知道我确实学的不咋地。就找她的一个学生,当时我读的高中当英语老师,希望她能帮忙操作一下。
这位老师不同意,她的意见是宁可复读,也不要留级。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升上了高三。过后我是非常感谢她的,如果不是她的坚持,我就会留级一年,效果并不会比期望的更好。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想法:我现在没信心做好这件事,再等等,再等等,我肯定能做好。结果呢?再等等依旧做不好。我们总觉得还没准备好,但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停下来等你准备好。歌里早就告诉我们了: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从那以后,面对任何事,我再也没有逃避过,该来的总会来,直面就是了,没做好?重来一次也没啥大不了。
我的上一级文科班考得超烂。虽然我提到母校一向“理盛文衰”,那是指相对于理科班每年必出清华、知名大学一长串,文科班极少出北大,985也少见,但是本科每年还是有二三十个没问题的。可是我的上一级,连锦州师范学院这样的学校都算上,一共才考上9个本科,稀里哗啦的专科都算上,勉强二十个。我当时年级排名二十左右,如果延续这个形势,我就考不上本科,很可能连专科都危险。
一直晃晃悠悠、迷迷糊糊、 散漫随意的我,忽然领略到了命运的冷峻无情,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不,应该说是人生悬崖的边缘。
彼时的我就是一农业户口的村妞,名下有二亩地,因为是独生女,父母比较娇惯,几乎不会干任何农活,如果我没考上大学,只能回家务农,但是我高度近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无法想象自己像其他农妇一样,包着头巾,下地刨茬子、打农药、割玉米的灰暗未来。如果我不能考上大学,就得像隔壁的某萍、某红、某英一样,就像《摔跤吧,爸爸》里的很多女孩一样,很早就嫁人了,这辈子就和孩子、锅碗瓢盆打交道了。即使读个专科,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前景也堪忧。
我真的不要过这样的日子,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考上本科,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于是,上了高三后,我终于明白、想清楚、痛下决心,开始努力学习了。虽然从小我就有点小聪明,大家就都管我叫大学生,但是真的从高三开始,我才全力以赴地奔跑在通往大学的路上。
当时我的情况是:语文成绩一向拔尖,历史也不错,政治尚可,拖后腿的是数学和英语,都在及格线上挣扎徘徊。那就在数学和外语上多下功夫。下的都是笨功夫,英语就是一遍一遍地在纸上写单词,午休时就跑到楼梯拐角处背课文。每天午饭后规定自己必须做一道数学或几何大题。
整个高三期间,我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柳比歇夫,另一个是张明凯(有点模糊,应该是这个名字)。没有这两个人,我就考不上大学。
刚入高中时,发过一本绿皮的作文素材集锦,就是很多名人的事例,写作文时加一段,显得有文采。刚入学时,没啥事,晚自习我就随便翻,记住了柳比歇夫,这个人一辈子每天都记录自己的时间用在了哪里,他通过这种时间管理法,做了很多事,是个非常伟大的人。当时我就记住了这种时间管理模式,但是一直没有应用。上了高三,我就用一个本子,天天记录自己的时间都是如何使用的,记录的结果和柳比歇夫总结的差不多,虽然每天从早到晚我都泡在教室里,但是去掉溜号跑神,去掉各种琐事,每天真正有效率用来学习的时间大约是5至6个小时。这种方法虽然原始,却很有效,提醒自己要真的用功,而不是虚假努力。
张明凯是南开大学的毕业生,他出了一本书,自己总结了一个“四轮考试复习法”,他认为学习有方法可循,要尊重大脑记忆和遗忘的客观规律,复习一定要分为四轮,第一轮全面复习时间最长,大约两个月;第二轮还是全面看一遍,加深理解,大约四十天;第三轮,攻坚克难,大约15天;第四轮查缺补漏,大约7天。他还列出了详尽的复习表,每天复习哪门课程都列好,只要机械地照他的表复习即可。我就严格按照他的复习表,高三两个学期,各走了两遍。
我考研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道政治题: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世界上最管用的方法论,指引人们走向成功,但是牛顿并没有学过马克思的方法论,为什么还发现了地心引力?答案简直让人惊掉下巴:牛顿虽然没学过,但是他不知不觉中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所以发现了地心引力。我以前一直觉得这题出得太无耻了,当成笑话给好多人讲过。但是后来我慢慢觉得有点道理,这个世界上成功一定有办法,没成功是因为没找到正确的方法,成功了必然是因为有意或无意中应用了正确的方法。
我当时就无意中应用了正确的方法:用现在时髦的解读就是,既应用了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还把大目标分解为无数小目标,属于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
现在资讯无比发达,甚至有专门的课程教授如何时间管理,如何刻意练习,但是二十年前是非常闭塞的,学霸们毫无疑问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绝大部分学生则在学习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成绩。我是非常幸运的,无意中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柳比歇夫的事迹就写在书里,很多人都看过,但可能只有我跟着实践执行了。张明凯的书当时很流行,班里其他人也讨论过,但是也只有我奉为圭臬,一步不差地照做了。
命运真的是捉弄人的,小小的不经意的举动,齿轮就开始转动,推着我走向大学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