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燕京书画院,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字泰和,因曾在位于山东潍坊的北海郡任太守,所以世人称他"李北海"。他出生于唐上元二年,于唐天宝六年受人迫害,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享年七十岁。
李邕一生擅长书写碑文,而且大都以行书入碑,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等碑传世。《李思训碑》是其中的佼佼者。
董其昌将他与王羲之并举"余常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将李邕视作足与羲之相抗衡的书法家。这里的"象",指的应该就是李邕碑版行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沉雄与古厚的意态,这与王羲之书作中的蕴藉中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刻于唐开元八年,用笔迅荡,结构宏阔,在李邕所有碑文中堪称第一。杨慎对此碑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曾说"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此碑虽是行书,却字字独立,上下左右字距基本相等,整齐划一,犹如楷书的书写方法。
李邕书法特点
"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北海所独"——王文治
唐代崇王之风最盛,李邕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二王书风的影响。
李邕最终成为"行书入碑第一人",而且董其昌将他与王羲之并举,得益于其既能入于二王笔法,又能出于二王笔法。
"二王"书法不可谓不经典,不可谓功力不够,但是行书入碑效果却不甚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其变化多姿的笔法"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而就碑刻所需的端庄、规整而言,二王书法明显过于"媚"。
李邕的书法特点可以从两个重点去比对:
首先,在用笔上,李邕用楷法写行书,以行书入碑,以方笔为主,但在笔画之间的连带又充满气力,圆厚而扎实,方圆兼施。清代书家吴德旋言:"北海则以顿挫见长,虽本原同出大令,而门户迥别"
其次是结字,李邕与王羲之在结字造型方式上非常接近。只是李邕最突出的是上舒下敛,上松下紧,横画不平,呈右上倾斜,比二王更为夸张。
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李邕用笔飞扬而沉雄,结字欹侧而不失稳重,能张能敛,布局疏散而精神内聚的形式风格。
学书之道,关键在一个"变"字
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宣和画谱》
李邕书法能名振当时,并得后世之仰望,关键在一个"变"字上。"凡书通既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具得垂名。"
现在,有人说《灵飞经》好,就一群人全去学;又有人说米芾、王铎好,然后又跟着去学王铎,最后千人一面。学书之道,最忌俯仰随人,而不敢有一己之主张与变化,你喜欢就去学,要尽量避免堕入"乌合之众",然后有取有舍有变化。
李邕的字也一样有很多人吐槽,李后主李煜就说"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比起盲从,敢于"变化"才更加可贵。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