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大型综艺节目叫《寻宝》,河南电视台有一档大型综艺节目叫《鉴宝》,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承办一个“寻宝·鉴宝”分会,我们以博物粉丝的身份共同参与,大家乐意吗?那,先嗨一下我们的标语,先弄出点气氛“盛世藏宝,珠光宝气;寻宝鉴宝,我是宝迷”!根据课堂表现,各位宝迷将分别授予“博物爱好者”“博物能手”“博物专家”称号。
先来认识你面前的宝物——请大声朗读课文《核舟记》。同学们书声琅琅读出文言味的同时,相信大家也对宝物有所了解了。《核舟记》,记核舟。课文是“古典味”的说明文。妙文记物,就是“文·物”。我们今天的“寻宝·鉴宝”既寻鉴“文”的信息,又寻鉴“物”的信息。我们知道寻鉴宝需要遵循方法,借助工具。现在我们就利用好手中的导学案。表格中的“文宝我来寻”,就是结合注释,细读文本,理解内容,发现美句雅词,提出质疑等等,最好感觉上有“发现”的味道。“物宝我来寻”,是指你细读文本,鉴别宝物的名称(整体或者局部)、作者、类别、流派、艺术构思、技术含量等等。最好感觉上“很懂行”。
好,用好导学案,开始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是三分钟。
物宝粉丝团先来分享吧。品类是?桃核核舟。名称是?大苏泛赤壁。宝物的作者是?王叔远。年代是?明代。好,顺利完成本环节的授予“博物爱好者”称号。接下来看看哪位“博物专家”帮我解惑——核舟为何起名叫“大苏泛赤壁”?
哦,你是从从注释及补充资料中发现的,你的讲述很条理。好,这位同学要质疑了,你说。为什么不说大苏游赤壁呢?谁来解答?哦,泛舟,是让船自由漂浮在水面的意思;和文中两位舟子的动作相互应。你真厉害,恭喜两位博物专家!
我们继续。你分享的是“物宝”的信息,详细的介绍了核舟的整体大小及中部船舱。船舱上细雕有箬篷、小窗、雕栏、文字。窗是活动的,可开可闭。是啊,大家想一想,“曾不盈寸”的桃核上能雕刻如此繁多且栩栩如生的东西,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好,你分享的是“文宝”的信息,关注了一些重点字,通假字,文中的“雕栏相望”,而不说雕栏相“对”,“望”比“对”精彩,赋予物以生气,用拟人修辞方法。哇,你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很强,恭喜以上“博物专家”,鼓掌!
课文介绍完中间的船舱,然后才介绍船头船尾。我们现在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四两段。这一段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对,摹状貌。那么,现在我们招募演员,来模拟船头三人,船尾舟子。
同学们的表演可谓是栩栩如生,真好印证了第一段中的“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文宝专家们,也来发发言。嗯,你关注的同样是重点字词,尤其是“其”这个词,出现的次数很多,用法都是代词,只是所指代的内容不一。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位同学结合课后习题,提出质疑,课文为什么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这,确实是个难题,作者魏学伊为什么这么写呢?谁有发现,哪位鉴宝大师来说说看?
好,你来说吧。对于一个只有掌心大小的桃核来说,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就是正面了,所以先写。中间轩敞的部分最为突出,于是接着写,至于写船头嘛?是因为主角苏轼在,他们是此行的主人,而两位舟子是随从,所以就先船头后船尾了。由主到次,主题鲜明,这正好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厉害厉害,佩服佩服。
最后一个“压轴”的展示。请各位专家大师们,根据我们今天的收获,呈现一份鉴宝辞(请参考导学案上的鉴宝辞的模式)
同学们的鉴宝辞各有千秋,现在呈现老师的:
“大苏泛赤壁”木雕核舟,构思奇巧,将一个著名文学故事浓缩并展现在一个桃核上,兼有文学和木雕两种艺术元素,可谓:木雕核舟丰富了文学故事,文学故事成全了木雕核舟。经多位专家鉴定,此为明代木雕名家王淑远传世极品。市场估价,约(停顿)——200万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