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客
今晨读了韦应物的《送杨氏女》,这是一首送女儿出嫁的好诗。
开始不解,怎么韦家的女儿就成了“杨氏女”了呢?原来是女儿刚刚出嫁,就已经在跟着夫家姓了。这里我不想谈什么奇怪的“女权”,只想说这种人生必然迎接的巨变。因为这种巨变,所以韦应物才无比忧伤,写下了此诗。事实上,夫家对他女儿应该还是充满善意的——“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你从小没有妈妈教育,能否侍奉好公婆,我表示很担忧。不过幸好你夫家德风宽宏,信任怜恤不挑剔你的过失。
然而这首诗最打动我的,却是“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这句话。就是说我虽然在朝为官,却向来崇尚清贫俭朴,所以给你的嫁妆也并不周全。
想想现在的三金五金,房子车子吧……你就会情不自禁感慨了: 这是哪里来的国民好岳父?!……而且这绝不是现在很多贪官的假装清廉往自己脸上贴金,韦应物一直在朝为官,晚年一直担任苏州刺史,但始终清廉自守,简政爱民。他写过不少同情百姓,反躬自省的诗句,如“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最近我也一直在找政府部门办事情,那些“肉食者”们全都高高在上,神出鬼没,仿佛终日为人民奔波的样子。很多管事的问起事来都是一套统一的说辞——“我不知道!”、“我们不管!”、“别找我们!”、“领导在开会!”、“我没空!”……所谓“亲民”,我只在新闻联播里见过。甚至很多单位的门卫,都一副狗仗人势、凶神恶煞的嘴脸。可曾听说过哪个政府官员为自己拿的工资惭愧?不贪污腐败包二奶,就谢天谢地了!
韦应物结束苏州刺史的职务后,竟一贫如洗,无钱回京等候调用,只好寄居苏州,大约一年后卒于苏州官舍。
要知道韦氏家族从西汉时迁入关中,定居京兆,便衣冠鼎盛,代有人物。自汉至唐,未曾衰歇,实乃“关中望姓之首”。韦应物自己则十五岁就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那是何等富贵,何等风光?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他便认清了百姓的苦难,从此立志读书,少私寡欲,时常“焚香扫地而坐”,竟成了一个勤政爱民之官,安贫乐道之人。
老子说,自己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这个“俭”。而如今,却是没人爱这个宝了。听都不爱听了。如今大家只爱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银财宝了。其实人得的财宝越多,消耗掉的“德”就越多,因为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用自己生生世世所积累的“德”换来的。
当然,我也不主张家徒四壁的活着,每天只用咸菜下饭。在滚滚洪流中,我也免不了老老实实存钱买房,然后才能成家立业。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人清醒、高贵的活着。我主张的是: 像韦应物一样,看淡这些外在的荣辱得失,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过一种守分安命、顺其自然的生活。一个人真正把人做好了,把事做好了,上天决不会亏待他。但是人却不必一味痴迷于此,甚至为此伤透脑筋。
而更重要的却是: 人还特别需要在这世俗生活之外,去探究天地人生的宏大真相和终极意义。
不要小看这句“贫俭诚所尚”。韦应物确是一位懂得许多真理大道的大诗人!在《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类“五言古诗”里,作品入选最多的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王维,而是这位韦应物。张九龄才两首,李白才三首,杜甫和王维也才五首,唯有韦应物,独占七首。足见其诗歌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这些五言古诗中,俯拾即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这样飘然出尘、暗蕴神性的诗句。而他还写过一组最直接展现学道修仙主题的《学仙二首》: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
所以,“贫俭诚所尚”远不止是一种高贵的人性品格,更是一曲生命的神性之歌。它来源于生命强大的神性,同时又是生命的神性在世俗层面的光辉体现。
2013.12.21
网友评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今对比的时候,你举的是找政府办事,他们的一些推三阻四。和你标题的“俭”字好像没什么关系,和上下文需要衬托的俭也没什么关系,这一段倒像是累赘,脱了整篇宗旨的后腿。